亲人心情悲伤时我该怎么办?

2025-02-02 12:47: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某男今年55岁,年前突然被妻子上诉离婚。本来就很伤心了,更让他悲伤的是两个孩子根本不领父亲的情,都站在他妈妈的一边,他感到生活有些绝望,每当看到自己当初辛辛苦苦安置的家,就更是绝望。所以搬到父母家一起居住。想法不错,但是父母每当看到儿子伤心落魄的样子也暗暗伤心。儿子知道父母高龄,身体不好,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给父母添麻烦,所以尽力掩饰。父母是打小看儿子长大的,儿子掩饰什么能看不出来吗?为了让儿子开心,就强颜欢笑,儿子也看出父母的心思,就更加在父母面前掩饰,一天天过下去。有一天儿子得知父母为了他向前妻求情,感到自己真是对不住父母,所以决定自杀…… 一个人失去他所珍惜的人或事物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悲伤是常见的失落反应,无形的失落如年华逝去,有形的如亲人去世、宠物死去、感情破裂。悲伤中最明显的情绪是难过,且常会衍生愤怒、害怕、羞耻等,如果超过了其应对能力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多数情况下悲伤可以在两个月基本度过,但有时会逐步加重而导致疾病和自杀。亲朋通常要支持帮助他们,但遗憾的是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帮助,而且常把事情搞糟。 中国文化最明显的习惯: 1. 亲人心情悲伤时,家人一般感到自己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尽点义务,以全力保护自己的亲人,最好是能安慰或取悦对方,让他们早点忘掉伤心事,配合着他们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不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如果不能安慰他们,就假装自己已经忘记此事,生活已步入正轨。所以常在亲人面前呈现的是一副假面具,互相掩饰,小心翼翼,互相不提伤心事,如果有不经意间流露的时候,也是尽快用其他内容搪塞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既然他已经不哭,你就别惹麻烦了”。看到因为自己揭开别人的悲伤、难过,就会变得紧张、不知所措。 2.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特别提倡理性,有些人认为男人哭是懦弱,女人哭是麻烦,要压抑自己,尽可能不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伤心、难过、愤怒等情绪,把随意表达情绪看成是“祥林嫂”,看成是不懂事,是没有涵养的表现。认为只要用道理说服自己情绪就自然好转,提倡用理性战胜情绪,这是我们几千年的文明规范。很多时候我们会视难过或悲伤的情绪如蛇蝎,避之惟恐不及,只好将难过隐藏起来,眼泪往肚里吞,因为很丢脸、很麻烦别人,会被发现我脆弱。就算你难过得要命,在别人面前也是尽可能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发生,或者干脆就回避见人。这些从小就内化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脑中,每当我们沮丧或低潮时便会跑出来斥责我们、鞭策我们,让我们无法正视我们的负面情绪,或是令我们忘掉忧伤,努力不懈地望目标迈进。在这样的教化之下,真的只能如流行歌曲所唱的“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不要哭啦,一切都会过去,擦干眼泪………”。 从传统的角度说,这些做法无可非议,但是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说,有时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表达和体验悲伤是需要,也是顺利度过悲伤比不可少的过程。压抑悲伤是把痛苦逐出意识之外的过程,是防止精神崩溃的手段,也是适应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总是如此,一直压抑自己,是对自己悲伤的否定和抹杀,必然导致悲伤反抗性地加强。实际上,悲伤总是要寻找出路表现自己的,既然不让它们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方式表现和满足,它们就会借助于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以扭曲和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情绪难以分化,变成复合情绪如怨恨、愤怒、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功能下降,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伴有各种生理功能障碍,这意味着不接受自己,同时也很难接受和宽容他人。正常情况下是认为自己的悲伤合情合理,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表现出来不合适,要推迟情绪的表现,并不是消灭它,对它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同时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符合社会文化。随便见一个人就把自己的伤心说出来,人们注定要把他看成是“祥林嫂”。作为亲人是表达悲伤情绪的最好场所,在亲人面前压抑悲伤,那么还能在谁面前表达自己呢?此外,表达悲伤时可能越发加剧,没关系,这是情绪释放,尽管当时看起来很麻烦,但从长远角度看有益处。 亲人常见的误解: “我不敢先再提让他悲伤的事,我怕说错或做错,我干吗要惹事呢?” “他好象都挺好的,没有表现出外在的悲伤,我不应该引起他心烦。” “把让他们悲伤的所有物件都拿开,包括照片,以能够忘记一切。” “应该让悲伤者处于很忙的状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没有时间来想伤心事了。” 悲伤者的常见误解: “表达悲伤是懦弱。” “不自觉地从别人那里寻求确定自己的悲伤反应是否可以接受,压抑自己。” “认为悲伤会时间推移而自动消失” “认为不应放弃悲伤,认为放弃悲伤是对死去的人的背叛,自觉有愧于死者而用悲哀惩罚自己,将悲哀的时间和强度等同于对死者的感情。” 我们如何帮助他们? 大胆询问他们目前的困难以及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让他们知道你愿意帮助,你与他们一样难过。鼓励他们表达愿望与要求,使我们知道怎样才能最好地帮助他们。 多听,少说,给他们时间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担忧,要有耐心。不要因他们不与你交谈就轻言放弃,允许交谈中出现沉默。如果他们处于悲伤“休克期”,会表现为麻木,不说任何话,无情绪反应,那就陪伴在其身旁,轻轻握住手或保持其它的身体接触,使他们感受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不致完全凝注于悲伤的事。 不要担心他们会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情感爆发或哭泣可以使积郁在内心的痛苦情感释放出来。悲伤者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别人那里寻求确定自己的反应是否可以接受,抑制了自己的情绪表达。因此必须明确表示,表达悲伤不仅无可指责,而且是解决伤心问题必不可少的。我们应避免过早试图将他们从悲伤中拯救出来,这样做或许能有一时安慰,但对顺利度过悲伤反应过程没有益处,帮助是促进他们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伤。例如,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通常会强忍悲伤而不允许自己失声哭泣。此时应告诉他,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他必须建设性地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重大的悲伤还往往会使人开始怀疑生活的意义。对此要接纳,不批评。我们不应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作假设,要从悲伤者独特的立场出发认识问题,这是帮助的前提。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对某一特定的问题,他们完全可能赋与它与我们看法根本不同的意义。 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内心的感受,应避免不现实要求他们“往好处想”或是淡化事情本身,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悲伤者的痛苦必须抱现实的态度。当然,不应忘记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悲伤终将减弱;有一天,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要留心任何轻生念头,不论他们用什么方式流露。不要害怕询问他们是否考虑自杀,这样不会增加他们自杀,反而会挽救他们的生命。如果发现他们有自杀想法,不要让他们独处,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果他们对此恐惧或担忧,应倾听他们的担心、告诉他们大多数处于这种情况的人需要帮助。对他们可能拒绝帮助要有所准备,因为他们常常否认自己不能处理困境。还需处理悲伤者指向帮助者的愤怒、不满,这种情况在悲伤初期并非罕见,这是因为不满情绪转移给帮助者,同时他们知道帮助者无法满足他们失去的东西。不要认为拒绝是针对我们本人。万万不可因几次拒绝而放弃。 为了降低继发性问题的可能及减轻应激,应建议近期尽量不作重大决定。 应付悲伤使人心身焦粹。在一定阶段,可建议进行一些阅读、欣赏音乐等精神活动。体育运动和锻炼对缓解是紧张焦虑和释放攻击的能量都有益处,同时可防止诱发的其它心身问题。研究表明,利他行为和投身于有意义的活动能明显减轻悲伤者的抑郁。但是必须注意到,任何人或事过早或过分地偏离了悲伤反应过程都可能是一种逃避,将无助于悲伤的正常解决。他们需要时间来经历悲伤过程,如果总是让他们那么忙,没有自己单独的时间来感受悲伤,那么会阻碍悲伤过程的度过。 给悲伤者的建议: 1. 也许你认为无法挽救自己,但是你能够挽救自己。 2. 悲伤会伴随一些躯体上的反应。例如:头痛、食欲丧失、失眠等等。你可能因情绪上的巨大波动而产生压力,不要担心,你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 3. 生气、内疚、困惑和健忘都是常见的反应。这并不代表你疯了,只是说明你目前正处于悲伤之中。不要害怕哭泣,眼泪可以治疗心灵的创伤。 4. 你会对这个世界、对命运甚至对你自己感到气愤,这些都是可以的。将你的气愤表达出来并没有错。 5. 你也许会因曾经做过或没做过某事而感到内疚。内疚能够转化成遗憾,原谅你自己吧,那时你已经尽力而为了。 6. 请记住眼前的每一天,每一刻,不要总是沉湎于过去或过分担忧未来。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愈合。 7. 找一个好的倾听者去分享你目前的心情。如果你想要倾诉,就给某人打电话。尽量让自己与别人分享快乐,这对你的恢复会有帮助。 8. 目前尽量不要做一些重大的决定,重要的决定可以推迟到以后来做。 9. 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是正确的。 10. 对你自己要有所耐心,对他人可以说不。远离那些想告诉你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应有哪些感受的人。 11. 要反复地询问自己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将自己的愤怒、内疚和其他的情绪发泄出来直到你可以将它们完全摆脱掉,但是摆脱不表示忘却。 12. 你会变得与以前不同,走过这段悲伤的日子,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