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思想。

2024-12-27 12:41: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儒家: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2、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是应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3、墨家: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

扩展资料:

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其论述了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乐记》提出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回答2:

据史料记载,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两者稍加比较,则可知道家的音乐主张。
  儒家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荀子深入地论述了音乐的艺术特征和社会作用,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并利用音乐来教化人民,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这反映了荀子重视乐教的主张。可以看出,荀子继承了《礼记·乐论》的儒家音乐思想,把音乐直接和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音乐观点。
  阮籍在《乐论》中吸取了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观点,他的道家音乐理论,把音乐、天地与人联系起来,比起儒家在范围上有着明显区别。同时,阮籍指出音乐必须遵循“白然之道”,即宇宙万物的本身规律,向简易、平淡的方面发展,这反映了阮籍的道家音乐理论与道家“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的主张的密切关系。阮籍强调音乐与“无欲”的关系,这种思想正来自于老庄的“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论点。
  历史上,道教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贡献很大,如千古绝响《高山流水》中《流水》就出自青城山张孔山道长整理的《天闻阁琴谱》,《流水》可谓道家“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意境最完美的再现,试想黄衫道长端坐一侧抚琴,琴声淙淙流淌,让人也心静如水,蓝衫道长在琴声中打着太极,收放自如,于无形中发出的力道却有一种撼人的气场,在动与静之间,红尘间的烦恼统统抛开,让人感觉几千年的岁月就这么无声流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其中的“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当然,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中,我们这些世俗凡人不能留在大音希声的境界中,但道家对音乐的主张,随着近年来我对道家学说的了解,对我也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平时是越来越少听流行歌曲,少听那些离不开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越来越喜欢的是一些纯音乐和民乐,如凯丽金的萨克斯、理查德的钢琴、宁静的古筝演奏、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挪威的神秘园、日本的喜多郎的音乐作品,都是我这几年一直喜爱的。
  开凤凰博客一个多月,总想把自己喜爱的音乐帖上来,但博客上传音乐的功能不太好用,帖在首页又只能是一首,未免单调。于是,今天在我的博客中新开了“大音希声”的新栏目,以后就可以将好的音乐作品及时帖上来,与大家共享。一首,再一首;一遍,又一遍…… 当这些声音,在耳边升浮又降落后,我发现,纵然心灵被聆听击中,幻景一重复一重,但通常,到最后也只是缄默。大音希声,倾听到无语想必也是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