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缺乏音乐审美能力的人对音乐美的感觉是木呐的,迟钝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指人以审美方式把握音乐世界的特殊能力。包括对音乐审美的知觉力、感受力、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表现力、意志力等等。音乐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学校的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 也给音乐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课标明确提出,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单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音乐能力。听过无数堂的音乐课,精彩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关键是学生学到了有用的音乐知识,音乐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反之,或热闹或乏味,关键是学生没有学到知识,能力还在原地踏步。本文试从音乐基本技能出发,就音乐教学改革中如何发掘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做一个浅显的阐述。
一、听:会听、要听、听出美的色彩
(一)安静聆听,让心静下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因此,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们逐渐拥有音乐的耳朵。无论学唱歌曲或是欣赏乐曲,学生都要用耳用脑专心聆听,去除任何杂音,让心安静下来。当然,这些习惯不是一日所能养成,需要在音乐教师精巧的设计之下,悉心培养才能完成。例如,管弦乐《乘雪橇》,教师先在初听前给学生抽马鞭的音响,学生一下安静了,马儿开始奔跑,教师设计了提问,请学生带着问题初听(乐曲中有些什么特别的音响,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学生有了目的后,仔细在音乐中捕捉,于是他们听到了马蹄,听到了铃铛,听到了马鞭,听到了欢笑等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入乐曲名称进行更深层次的听赏。
(二)想像情境,让思维飞起来
丰富的想象力是听赏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音乐也不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听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学生的想像随着音乐似乎“飞”到了苗岭。
(三)走进音乐,让身体动起来
在听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它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的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再现美妙的音乐。例如二年级的《龟兔赛跑》,教师制作了有声有色的课件,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解说有步骤地点击出示“树林”、小鸟、小猴、骄傲的小白兔和勤恳的乌龟等进行演示,解说中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老师的情境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听赏过程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安静聆听,而是要启发学生和音乐同步动起来。小兔的音乐出现了,凭着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想要表现的是自己心中的小兔,千姿百态;接着,乌龟出现了,孩子们马上又随音乐走起了慢吞吞的步伐,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故事中,仿佛已置身于树林中参与了这次紧张而又愉快的比赛。又例如一年级的《口哨与小狗》,曲中的小男孩和小狗都贴近生活,所以教师采用模拟手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走进音乐,凭着对音乐的直观听觉感受,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嘣来跳去。谁看了都会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听赏的魅力而折服。
二、唱:会唱、要唱、唱出美的自信
(一)良好的习惯,插上了歌唱翅膀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就象小鸟插上翅膀才能飞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站立垂直,精神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
另外,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二)扎实的技巧,提升了歌唱审美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巧、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发生练习的重要性不能忽略。它除了提出学生发生位置及方法外,目的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教师就以饱满的激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能调动学生情趣的音乐氛围,并体现“情”字的诱导过程,及发生练习曲的选用要与所学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相匹配,以便把学生的感情“领”入歌中,做到“情”字贯穿音乐课的始终。例如:《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根据其欢快的情绪及断音与连音相结合的演唱方法,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小糊涂神》旋律配以“噜、哈、啦”衬词,作为发声曲,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掌握了断、连音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还为歌曲的演唱处理打下很好的基础。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 ,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
当然歌曲教学过程中也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重视唱法是为了提升审美的歌唱能力,教师同样要重视以情带声,演唱歌曲。脱离了审美的歌唱教学将会使歌曲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美就要挖掘歌曲本身所存在的内涵来进行渗透教育,通过音乐旋律的色彩、力度和速度,以及歌词的含义去演绎每一首歌曲,使歌唱教学真正达到审美的教学目的。
(三)真情的流露,赋予了歌唱生命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的歌声,是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充分利用完整的音乐形象,以情激情、双情渗透式教学,将会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音乐教学的最佳境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触动连觉,启发学生情感之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体模式如下:
导入范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引导其主动入境。他们不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范唱的表情中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看词听赏:如果说教师的第一次范唱其目的是感染学生,那么歌曲的再次听赏则是为更进一步地感动他们,使其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音乐情绪,提高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还要注意歌词在旋律中的安排,这是为填词打基础的,也是学生加深歌曲印象的简单方法。
歌曲分析: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境,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歌曲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乐句旋律及歌词,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歌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唱方法、演唱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师要通过多角度的启发、引导及以点带面的形式,发挥群体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满意自我答复的良好条件,即启发、调空好问题的关键处,并对学生的看法做到不轻易否定,保护学生的自信,使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师生之间以琴音之交、以心音之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此环节的正确处理,在学生整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较长时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且它是隐蔽的、长久的、有效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一定要尽可能地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用教师“导”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演”的表现力,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静观地接受美的形式,而是富有想象力地、创造性地感知、理解和创造美,感受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并塑造和美化自身。
三、玩创:会玩、乐玩、玩出美的创新
(一)活动目标明确,面向全体,有目的地玩创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分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有的放失的设计创作环节。《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力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及时表达个人的情智。聪明的教师每一节课心中藏着明确的目标,然后把教学内容巧妙搭配,把全体学生有机结合,创作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教学设计也应有层次。教师心中要装有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掌握他们的知识状况、学习方法、音乐水平、按其实际能力和水平划分组别,其次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指导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例二年级的《小猴造楼》,是一个系列音乐活动,通过五彩砖块在五层楼上各个位置的摆放,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熟悉五线谱,并唱准音高。教学中,玩《小猴造楼》都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在学生熟练儿歌《小猴造楼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设计四五座楼房,先根据钢琴给的旋律摆放,模唱,逐渐认识了,熟悉了,然后再摆放自己创作的旋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玩了,乐了,创了,也掌握五线谱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要为求得学生兴趣,无目的用游戏贯穿教学环节,游戏成了主角,学生玩了也乐了,但是学到了什么呢!音乐课迷失了方位,缺失了音乐,流失了音乐的美感,也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意义。
(二)活动气氛和谐,师生同玩创,同欢乐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实践,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带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例一年级的《小芽快快长》,要求学生跟随音乐即兴表现小芽出土后欢快成长的情景,这时候教师也是小芽一颗,和学生们争相成长,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之下,孩子们随着自己的想像跟着音乐快乐舞动,教室成了绿色的小芽世界,甚是美妙。
(三)活动设计巧妙,激活学生瞬间创作灵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是创造的艺术,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创造活动,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形象地激发,抓住学生瞬间的直觉感,培养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精心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抓住学生的直觉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音乐课要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瞬间直觉的创作灵感,而不是排练再排练的精彩表演。例如:三年级《萤火虫》一课,这首歌曲是单元“夕阳”的一个听赏内容,教师课前请学生带来了小小的发光体备用,教师深情的范唱,学生挥动着“光亮”,就像黑暗中一只只美丽的萤火虫,围着歌唱的教师,随着音乐即兴飞舞,学生们听着柔美的歌声,想着自己成了小小的萤火虫,在音乐中尽情的自由地舞动,舞姿各异多彩,教师唱得陶醉了,学生舞得更陶醉了,这个场面十分闪亮。又例三年级教材“爱劳动”单元,有一个学做小厨师的创造活动,教师找了一些锅碗瓢盆等创设了一个厨房情景,然后请学生们走进厨房,发挥想像,玩一玩,制作各种音响。于是玩着想着,创作结果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用吸管和水杯吹出了了水烧开的“朴朴”声,让锅铲发出了雷公公的大嗓门,让食品袋发出了小雨沙沙等等。此时,教师真是无比佩服和赞叹。即兴创作之火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留下了一个个教学的闪亮点。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音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自然大调音阶
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