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方山子的人生态度要先明确是什么时候的态度,是少年时,中年时,还是老年时。
1、少时羡慕郭解等侠客,这是放荡不羁的态度,既可以说他快意人生,又可以说他浪费生命。这些东西比较好找,既有称赞侠客的,又有“侠以武犯禁”这样的说法。
2、后来“稍壮,折节读书”,可以说他是积极入世,抛弃少时的浮躁,满怀抱负。这点明显是积极的。
上面的两点不是重点,重点在其晚年的态度。
在这里必须先明确“积极”和“消极”的定义(明确评判标准),即:怎样才算消极,怎样才算积极。
既然你是要说他积极,可以从这个角度说: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应当是为了理性(重点)积极进取,乐观自信,永不放弃,有尊严(重点)。依据: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古代文人的理想(也应当是方山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先是修身,如果条件允许,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条件不允许(如世道混乱,主上无能。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这时候,就应该保值“独善其身”——注意:要突出方山子的理想就是“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一直没有背弃他心中的理性,他在不断追求理想,这难道不是积极的人生观吗?另外支持的例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个,写《瓦尔登湖》的那个。突出一点:方山子的理想(古人的理想)。反驳对方:不要将我们的理想观强加于古人身上,我们的理想不是古人的理想。可以用一些当代人理想(如好好赚钱,享受生活)突出古人理想的高尚(舍生取义)。
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对待挫折乐观自信)。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支持论点“贫贱不能移”。“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颜回的例子。)
4、十九年前和现在比较: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十九年前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现在的隐居山中是不冲突的,由上面的论点1可以说明。他一直是在追求心中的理想,并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还是那句:坚持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尊严。
总之,最最关键的一点:抓住你们的评判标准,不要偏了。
好了,打字半小时。给分呀,加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