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军队特点

2024-12-26 01:56: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军队服饰上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
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
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
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金代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军队编制上讲
元代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为“上万
户”,5000人以上为“中万户”,不满3000人为“下万户”。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
本编制。
宋代

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
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为“队”,5队为“阵”,20队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10队为营,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根据战役需要3000—
10000人不等)。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公元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宋皇朝在颠沛流离中匆猝建军,重新将“军”作为独立战术单位,把原来的“将”组编为若干个军,设“统制”或“统领”为军指挥官;又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今江苏淮安)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11个统制、13个统领,有63将编制,约8万兵马。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10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5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11军、99将编制,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8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今武昌)为中心组织防御,辖12军,有84将编制,10万多兵马。吴玠为“右护军”,在今陕南一带展开,约7万人,编制较为混乱。

明代
朱元璋在占有江南地区后开始整编军队,规定每10个士兵组成1个“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两个总旗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5个千户设1指挥。
建立明朝后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每卫编制5600人,设置指挥;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

论文建议去铁血军事网找找。我看过一篇,记不得名字了。

回答2:

北宋:宋代有弓弩手,神弩,杀伤力很大,当时辽朝军队很头疼。还有就是宋代军队规模很大,目的是为了防止人民叛乱造反,但是,这个军队扩充政策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军队士兵叛变也越来越多;所谓宋代三大问题“肿官,肿兵,肿费”。唐朝时期的火药已运用到战争当中。

南宋:南宋军备上优势为水军,南宋岳飞发明车船,曾经用来剿杀农民起义。后期,与蒙古人作战时,宋朝千艘巨舰横与长江,蒙古蒙古一时不能得逞。甚至南宋皇帝干脆弃岸登船,流亡海上。后来,崖山之战,由于南宋方面指挥错误,导致海战失败,陆秀夫携幼帝投海自尽。

金朝:金朝金太祖设猛安谋克制,最具有战斗力的无外乎“铁浮屠”,所过之处均踏成平地,后来,岳飞发明了“犬牙钩镰刀”,让士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大破金兀术。在《水浒传》中,双鞭呼延灼和梁山作战的情节,你可以参考一下。

元代:元代蒙古人的军队的代表当是骑兵,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举世无敌。蒙古人善用弯刀,弓箭骑射,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蒙古军队以杀死对手,夺取对手的妻子,女儿为荣。成吉思汗也这么说过。表明蒙古军队的凶悍和残忍,战争期间蒙古曾多次屠城,甚至头像的国家也遭到屠城。蒙古人全民皆兵,战时上马打仗,休时则放牧养马。元朝灭亡阿拉伯帝国时,曾用火炮轰炸,当时阿拉伯人不知为何物。

明朝:明朝以步兵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是古代中国唯一一个把火器作为独立的战斗编制存在的朝代。设立了“神机营”专门使用火器。后来与后金作战时,袁崇焕首度使用荷兰火炮,也就是“红衣大炮”。一炮将努尔哈赤轰成重伤。后,努尔哈赤不治身亡。

明代初期,国家强盛,水军应该是世界最强的军队,代表性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有国家的国王见郑和宝船起异心,想杀人劫货。结果郑和提前侦知,打败了蛮夷小国,将国王绑回中国受处。这应该是中国首度远洋作战。明宣宗以后,皇帝认为远洋航行耗费国家大量人力财力,中国对外一向厚往薄来,每次出海都大赠黄金珠宝,宣誓国威,蛮夷小国回赠的无非是大象、长颈鹿啥的。所以,宣宗取消了远洋航行。

明代中期以后,军备和军队战斗力逐渐衰落,标志性事件是土木堡之变,明朝50万军队被瓦剌击败,以后,明朝转为守势。蒙古鞑靼攻入北京,大掠三天而去,明朝骑兵竟不敢出战,说明明朝的军队战斗力已经大为缩水,再也不能像朱棣时期那样五征蒙古。

明代中期以后,鉴于北方边疆形势危急,国家又开始逐渐修建长城,目的是为了防止蒙古南下。朝廷曾派抗倭名将戚继光到长城进行防御与建设。但是,蒙古铁骑依然能突破长城防线剽掠山西、河北一代。后金曾绕道蒙古突破长城,攻入中原,兵锋曾到达保定一代。
明代后期,与后金作战中,为了保住辽河平原,明朝还增修了辽东边墙,长城防线对后金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后金前期遇到袁崇焕,后期遇到山海关,如不是吴三桂投降满清,可能中原就是李自成的了。

回答3:

别的方面我不说了,我说没说过的。宋朝的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差,以步兵为主。元朝以骑兵为主,初期战斗力较强。明朝骑兵、步兵都有一定比重,基本上整个明朝时期军队的战斗力都是比较强的,初期的朱棣曾横扫大漠,之后由于防御蒙古的需要边防一直维持的不错,中后期在东北边防上出现了一支超强的骑兵队伍辽东铁骑,继之为抗击倭寇又练出了戚家军,万历年间还派出援朝军赴朝鲜打日本。后来后金壮大了,明朝在辽东依然保持着一支不错的队伍,晚期袁崇焕练出的关宁铁骑把后金军打的很惨,袁崇焕在辽东布置的关宁防线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被攻破。另外明朝军队的火枪、火炮装备很多,除了自主生产的还有从葡萄牙商人进口的,如果清军的火枪火炮装备率能达到明军的水平,说不定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

回答4:

宋朝由于是以文治国,文官比武官受重视很多,所以军队也不是太受重视,战斗力比较差.
元朝正好相反,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侵略性\扩张性很强,所以军队战斗力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朝代了.
明朝比较适中.

回答5:

宋朝军队战斗力较差,主要是因为宋朝廷重文轻武,元朝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在冷兵器时代曾征服了差不多整个欧亚大陆,蒙古铁骑的冲击力非常大,明朝的军队相比于前两者有个很大的进步,火器的使用得到了很大的普及,改变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战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