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党说说心里话,就像一个孩子对母亲聊聊天,拉拉家常。也许说的都是些小事,有点鸡毛蒜皮,但这却是真实的老百姓的小日子,也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过上的小日子,好日子。
我老家在中部地区,那是一个较为偏僻贫穷的地方。1971年腊月,我出生。母亲经常对我说起我出生时的事,那年大雪封门,特别冷。而我们一家6口人,却处于饔飧不继的岁月里。过年了,家里没米没柴,当然,更没炭火。我出世后,由于冷,第二天的时候突然不吃不闹了,母亲以为这孩子受冻不行了,把我放在床里面,大有听天由命的意思。
也许是我命不该绝,没想到我在昏睡了好长时间后,小手小脚又动弹开了。那时,父亲刚到山里的亲戚家背了一捆柴回来,此时全家才喝上粥,我也因此活了过来。
小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吃不饱。后来弟弟出世,家里变成了7口人,但生产队里分的粮食远远不够我们一家人吃的,食物来源只有那么多,那剩下的就只能节省了。记得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一天上厕所,发现地上有一粒米饭,他不嫌脏,还是弯腰捡了起来给吃了。父亲说这个读书人后来中了状元。父亲说这个故事也许是告诫我们,过日子千万不能浪费,一定要珍惜粮食。我那时不懂,现在想想,那个故事一定是编造出来的,既然没得吃,想必家中都会干干净净,那厕所里又怎么会有饭粒呢?但我们记牢了这个故事,吃饭时都小心谨慎的,生怕有饭粒掉桌上了,落地上了。那时候我们每天是一干两稀,也就是早晚吃稀饭,中午才吃干饭,我经常是把早晚两顿吃稀饭后的碗给舔得一干二净。有时稀饭汁粘到鼻尖了,再用手刮一下鼻子吃掉。近一段时间我正在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古炉》,我感觉书中的狗尿苔跟我小时候那种饿相很相似,就是吃不饱啊。
大约是1978年吧,那时我们兄弟三人都在长身体,胃口大了,正是要吃饭的时候,而我家的粮食还是以前那么多,这样更不够吃了。我记得有一次吃饭时,父亲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队里有规定,中午吃饭的时候,家里只有壮劳力才能吃一大碗,因为壮劳力要上工,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大,其他人减半。父亲是说说当笑话的,一家人,谁不会让孩子吃饱呢。但幼小的我却隐隐感到,这日子怎么越过越难了呢?那时家里实在没钱,父亲对每一分钱都算计着用。我亲眼看到这样一件事,一次母亲到市场上去办事,顺便带回来两条鱼。父亲见了很生气,埋怨母亲不该乱花钱。母亲心里也委屈,家里上上下下这么多人,已经多少天没吃荤腥了,孩子们饿得眼睛都绿了。母亲于是顶了父亲两句,父亲此时更是火上浇油,一气之下就将母亲手中的鱼扔出了老远。
母亲很伤心,当时也就没再说什么,只是眼眶里全是泪水。等父亲气消了,母亲才将鱼重新捡起来,剖好洗净。那天中午,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吃了一顿美味的鱼汤午饭。母亲后来对父亲说,她也舍不得花钱,那鱼是市场上人家卖剩下的,最便宜的了。
唉,想到这些,真让人伤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记得是1981年,我们老家那地方也实行承包责任制了,这下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不管写什么内容,第一句往往是“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们也不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什么,但我弱小的心灵里隐约感觉到,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是对全国有重大影响,也给我全家带来全新变化的会议,所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得时时处处念叨着它,这叫不忘本吧。
真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家的日子也就一天好似一天了。虽然家里的钱还是较为紧张,但人们的心情是舒畅的,感觉生活有了奔头,自己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这跟以前是迥然不同的。那一年过年,我第一次穿上了新衣。说起来不怕您笑话,以前我是没有新衣服穿的,总是哥哥穿旧了再给我穿,家里是不特意为第二的孩子做新衣的。“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就是这个意思。在此之前,我记得有一次出门,家里实在没有我能穿着出门的衣服,母亲就在邻居家借了一条裤子给我穿。那是春梅的裤子,春梅是跟我年龄一样大的女孩子,母亲想着我穿她的裤子应该合适。穿是穿上去了,不过有个问题,就是以前女孩子的裤子是在腰边开口的,也就是说,我要小便的话,还得将裤子脱下来洒……
1982年吧,家里通电了,我们那个村子从此告别了黑暗年代。奶奶以前总是喃喃念着以后的好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一句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是农村人心中的理想生活,其实,这些在不远的将来就一一成了现实。
我中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最希望我能考上县里的师范学校,三年后出来当老师,拿工资,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里刨食了,这多好。我后来读高中进了师范大学,父母更是喜上眉梢,这今后能到高中当老师了,更好。
毕业后,我执起了教鞭。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我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那就是选人用人方面的改革。没过多久,我就考进了老家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成了衙门里的人,这在村子里是古来无有的一件大事,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走进县政府机关,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这哪行呢。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后来,江苏常州又面向全国选拔,我又抓住了机会,考到更加繁荣的苏南来了。
没几年我就换了三次房,并且是越换越好越换越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不是梦想了。
其实,个人的变化都是时代的缩影,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又哪里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向党说说心里话,这一切的变化又哪里说得尽呢。
隋乔
向党说说心里话,就像一个孩子对母亲聊聊天,拉拉家常。也许说的都是些小事,有点鸡毛蒜皮,但这却是真实的老百姓的小日子,也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过上的小日子,好日子。
我老家在中部地区,那是一个较为偏僻贫穷的地方。1971年腊月,我出生。母亲经常对我说起我出生时的事,那年大雪正封门,特别冷。而我们一家6口人,却处于饔飧不继的岁月里。过年了,家里没米没柴,当然,更没炭火。我出世后,由于冷,第二天的时候突然不吃不闹了,母亲以为这孩子受冻不行了,把我放在床里面,大有听天由命的意思。
也许是我命不该绝,没想到我在昏睡了好长时间后,小手小脚又动弹开了。那时,父亲刚到山里的亲戚家背了一捆柴回来,此时全家才喝上粥,我也因此活了过来。
小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吃不饱。后来弟弟出世,家里变成了7口人,但生产队里分的粮食远远不够我们一家人吃的,食物来源只有那么多,那剩下的就只能节省了。记得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一天上厕所,发现地上有一粒米饭,他不嫌脏,还是弯腰捡了起来给吃了。父亲说这个读书人后来中了状元。父亲说这个故事也许是告诫我们,过日子千万不能浪费,一定要珍惜粮食。我那时不懂,现在想想,那个故事一定是编造出来的,既然没得吃,想必家中都会干干净净,那厕所里又怎么会有饭粒呢?但我们记牢了这个故事,吃饭时都小心谨慎的,生怕有饭粒掉桌上了,落地上了。那时候我们每天是一干两稀,也就是早晚吃稀饭,中午才吃干饭,我经常是把早晚两顿吃稀饭后的碗给舔得一干二净。有时稀饭汁粘到鼻尖了,再用手刮一下鼻子吃掉。近一段时间我正在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古炉》,我感觉书中的狗尿苔跟我小时候那种饿相很相似,就是吃不饱啊。
大约是1978年吧,那时我们兄弟三人都在长身体,胃口大了,正是要吃饭的时候,而我家的粮食还是以前那么多,这样更不够吃了。我记得有一次吃饭时,父亲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队里有规定,中午吃饭的时候,家里只有壮劳力才能吃一大碗,因为壮劳力要上工,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大,其他人减半。父亲是说说当笑话的,一家人,谁不会让孩子吃饱呢。但幼小的我却隐隐感到,这日子怎么越过越难了呢?那时家里实在没钱,父亲对每一分钱都算计着用。我亲眼看到这样一件事,一次母亲到市场上去办事,顺便带回来两条鱼。父亲见了很生气,埋怨母亲不该乱花钱。母亲心里也委屈,家里上上下下这么多人,已经多少天没吃荤腥了,孩子们饿得眼睛都绿了。母亲于是顶了父亲两句,父亲此时更是火上浇油,一气之下就将母亲手中的鱼扔出了老远。
母亲很伤心,当时也就没再说什么,只是眼眶里全是泪水。等父亲气消了,母亲才将鱼重新捡起来,剖好洗净。那天中午,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吃了一顿美味的鱼汤午饭。母亲后来对父亲说,她也舍不得花钱,那鱼是市场上人家卖剩下的,最便宜的了。
唉,想到这些,真让人伤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记得是1981年,我们老家那地方也实行承包责任制了,这下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不管写什么内容,第一句往往是“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们也不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什么,但我弱小的心灵里隐约感觉到,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是对全国有重大影响,也给我全家带来全新变化的会议,所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得时时处处念叨着它,这叫不忘本吧。
真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家的日子也就一天好似一天了。虽然家里的钱还是较为紧张,但人们的心情是舒畅的,感觉生活有了奔头,自己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这跟以前是迥然不同的。那一年过年,我第一次穿上了新衣。说起来不怕您笑话,以前我是没有新衣服穿的,总是哥哥穿旧了再给我穿,家里是不特意为第二的孩子做新衣的。“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就是这个意思。在此之前,我记得有一次出门,家里实在没有我能穿着出门的衣服,母亲就在邻居家借了一条裤子给我穿。那是春梅的裤子,春梅是跟我年龄一样大的女孩子,母亲想着我穿她的裤子应该合适。穿是穿上去了,不过有个问题,就是以前女孩子的裤子是在腰边开口的,也就是说,我要小便的话,还得将裤子脱下来洒……
1982年吧,家里通电了,我们那个村子从此告别了黑暗年代。奶奶以前总是喃喃念着以后的好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一句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是农村人心中的理想生活,其实,这些在不远的将来就一一成了现实。
我中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最希望我能考上县里的师范学校,三年后出来当老师,拿工资,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里刨食了,这多好。我后来读高中进了师范大学,父母更是喜上眉梢,这今后能到高中当老师了,更好。
毕业后,我执起了教鞭。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我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那就是选人用人方面的改革。没过多久,我就考进了老家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成了衙门里的人,这在村子里是古来无有的一件大事,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走进县政府机关,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这哪行呢。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后来,江苏常州又面向全国选拔,我又抓住了机会,考到更加繁荣的苏南来了。
没几年我就换了三次房,并且是越换越好越换越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不是梦想了。
其实,个人的变化都是时代的缩影,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又哪里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向党说说心里话,这一切的变化又哪里说得尽呢。
推荐楼主选我!!!
http://wenku.baidu.com/view/18a6ffcbda38376baf1fae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