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的异同点

如题,请多多指教,尽量详细全面些啦
2025-01-04 06:08: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马氏体(M):指碳在α-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含碳量大于
1.0%
时,断面呈针状,称为针头马氏体,其特点是硬度高而脆性大。当含碳量小于
0.2%
时,其形状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条,称为板条马氏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较好的塑性。当含碳量在0.2%~1.0%时,为针状和板条状的混合组织。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其硬度也越高,但当含碳量大于
0.6%
时,淬火钢的硬度增加很慢。
贝氏体(B):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所谓“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偏高区域转变产物叫上贝氏体(up
bai-nite)(350℃~550℃),其外观形貌似羽毛状,也称羽毛状贝氏体。冲击韧性较差,生产上应力求避免。在贝氏体转变温度下端偏低温度区域转变产物叫下贝氏体(Ms~350℃)。其冲击韧性较好。为提高韧性,生产上应通过热处理控制获得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的碳化物组成。
珠光体:奥氏体从高温缓慢冷却时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其立体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韧性较好.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