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如何平定吴三桂叛乱的?

2025-01-01 14:15: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进犯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将领响应。
  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反叛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同时也争取了民心。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藩。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为“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

回答2:

康熙采用一打一拉的手法,暂停闽、粤撤藩,诏谕尚可喜留镇广东,照旧理事。这个策略果然收到分化"三藩"的效果,尚氏到1676年2月见情形不对才举反旗;耿氏早一些,于1674年4月叛清。由于"三藩"在辖区一直充当清廷走狗,专横残暴,因而很不得人心,难成气候。叛军内部也内讧不断,彼此不能合作。康熙综观局势,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先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打了几年,形势变得对“三藩”越来越不利,福建耿氏首先降清;1677年6月,尚之信也投降了。当时平叛战争还在进行,故康熙仍令尚之信“袭封平南亲王”。平定藩乱的战争前后进行了8年,吴三桂终于被消灭。

回答3:

投清之前吴三桂有三条路:一独立为王或立个王爷为君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被义军和后金夹击,走不通。二投奔义军,但是自己兵权在握,义军还虐待自己家人,这条路也不通。三投奔后金是最好的路。(个人利益来说)。如果吴三桂主动撤藩,有两种情况:一种和曾国藩类似,把汉兵解散,然后陈述自己错误,放弃爵位,称病养老。第二种就是满门抄斩。

回答4:

可以看看王澈的
《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叛乱史料选》

回答5: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进犯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将领响应。
  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反叛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同时也争取了民心。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藩。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