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大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观点兴起,看似有道理,其实并不然,并不是知识没用,而是所学远远不够用。具体来说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些原因:
很多大学生,平时专业课不认真学,在宿舍打游戏到处玩,考试全靠考前突击,勉强不挂科毕了业。虽然找到了工作,但是对于他来说什么都是要重新学,因为他大学的知识根本不牢固,明明很多东西大学里都讲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的工作与自己专业并不对口,也会造成大学所学知识无用这种现象,其实这是阅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刚工作两年就认为自己的圈子就是整个“社会”,工作与专业无关就觉得自己大学白读了。
这些认为大学知识无用的人没有弄清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除了学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大学和初高中完全不一样,很多大学老师都是放养式的,有时提到重点,都会一笔带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阅读书籍寻找方法和答案。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处于表面,需要自己来思考,系统全面地了解所学内容,这种自学能力在以后工作中也是大有裨益。因为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很多工作上所需的知识部署师傅教你的,所以自学能力很重要。还有就是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就事半功倍。
此外,大学并不是一个只学知识的地方,它是一个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不能做一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而是应该全面发展。知识要掌握,与人交际也要学习,更要懂得如何做人。这要求大学生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不仅仅受限于课堂和书本,并且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创新创业大赛、公司实习,不断地将书面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深刻感受知识带来的力量。
古圣先贤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激励后人勤勉治学,求取功名,光耀门楣。后又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无处发挥作用的尴尬处境。时过境迁,千千万万的寒门学子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而努力拼搏,一个个将命运改写。近日,“读大学无用论”又在网络上再起烽烟,是民众的浮躁,还是制度的缺失?“读大学无用论”在考问着什么?
“读大学无用论” 再次来袭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9月,大学开学季。那些跳过“龙门”的莘莘学子怀揣着梦想走进了大学殿堂,憧憬着未来美好的象牙塔生活。
可是,对于成都女孩玲玲来说,眼瞅着开学在即,虽已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却由于父亲的反对,迟迟入不了学。说起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虽然玲玲家并不缺钱,但父亲却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情愿出钱让玲玲做些小本生意,也不愿意让那几万元学费打了水漂。他还给玲玲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下来,需要花费8万元,如果玲玲去打工,至少能挣回8万元,这样算下来里外的差别就是16万元。
一时间,这篇《成都男子反对女儿上大学,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图文并茂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开来,引来无数网友围观和议论。一门户网站的跟评论和跟帖者竟达10万次。作者本想以文博得网友支持,让这位即将失学的女孩能够走进大学校门,结果却出人意料,当然也和报道者最初的意愿大相径庭。更多人对玲玲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在激烈的讨论过后,不少网友所持的立场惊人地相似,人们不禁想问,在崇尚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读大学无用论”何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又何以强大到能够冲击人们的心灵,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
一石激起千层浪。谁也没想到,这件事会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广泛的纷争。于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以亲身经历对此事议论着、反驳着、附和着。在一片哗然声中,《新京报》调查结果显示,52.4%的受访者以“读大学不是商业买卖,学知识关乎一生,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观点驳斥了玲玲父亲的观点。
即便如此,仍有24.7%的受访者赞同玲玲父亲的观点,理由则是“不上大学一样可以成才”。另有22.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关键看自己个人的意愿”。从这些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在现实生活中,持“上大学无用论”观点的,玲玲父亲并非第一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人。
“读大学无用论”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又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背景进行考量的?调查显示,有74.2%的受访者认为是“大学生就业较难”导致人们对大学教育失去了信心。“高等教育落后于现实需要”成为68.4%的受访者认为上大学无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54.0%的受访者觉得“大学学费太贵”,让他们有些“伤不起”。18.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另有安排”,上不上大学无所谓。
由此可见,“读大学无用论”再次汹汹来袭,是否会颠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目前尚不可知,但是,大学教育高投入和低产出的“冰火两重天”,确实已把高等教育推向了更加尴尬的境地。
“读书无用”观念由来已久
实际上,“读书无用论”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上世纪90年代,在人们对“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水果刀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讽刺和讥笑中,“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就已经波及众多人,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选择。
时至今日,也许人们还能记得,几年前“北大学子卖猪肉”的事情被吵得沸沸扬扬,后来又有“清华毕业生当城管”引起人们的不解。在普通人眼中,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的行为和举动,迎来的不是民众的支持和理解,而是有些太“疯狂”,甚至是多少有些做作。
就在前几日,网络上一篇《这丢脸吗?女大学生回农村养猪!》的文章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又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创业之路,似乎再次印证了一些人对“上大学无用”的“判断”是正确的。
女孩来自雷州贫穷的乡村,村里的很多孩子勉强读完初中就选择外出打工了。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女孩的父母坚信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尽管家里很穷,但他们却依然辛苦挣钱供女孩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孩终于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大学,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两年前,女孩从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在广州,底层的会计工作者月工资仅有2000多元,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大城市底层的痛苦煎熬,让女孩下定决心回老家开始了养猪生涯。因为女孩在想,既然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能够顶住社会舆论压力卖猪肉,她又有什么不可以?
当女孩告知父母自己的想法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居然回来养猪,那岂不是很丢脸吗?”尽管还要面对邻居的说三道四,好在开明的父亲支持女孩的做法,也悄悄改变了母亲的看法。他们勉强凑了10万元为女儿办起了养猪场,女孩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可是,眼看着猪长成了,女孩也能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就在这时,10头猪病死了。10头猪的死对女孩来说是沉重打击,她也曾经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可是,她却选择坚持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邻居对她的看法,大学生养猪并不丢人!
“上大学确实没什么用,你看我,没上过大学,生意不是照样做得红火?”9月5日,在大梁路上一家大型家具卖场里,老板曹先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来自浙江温州的曹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只有高中学历,可是脑袋灵光、满肚子生意经的他却可以把生意越做越大。在他看来,上不上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时上大学反而是辜负了青春时光,糟蹋了发展机遇。
家长心愿:让孩子读大学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已连续五年下降,2009年~2012年全国共有300万中学生放弃高考,占毕业人数的10%。
尽管如此,对于普通人和普通家庭来说,想要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和生存,教育永远是首选和必经之路。
9月1日,我市小学一年级新生已经走进课堂,正式开始了他们漫长的上学生涯。于是,连续几日来,记者在不少小学门口看到了孩子们抱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腿不肯撒手,哭着喊着,说什么也不愿进入学校上课的场景。
9月6日7时50分许,在中山路一所小学门口北侧,一个孩子正在哭喊挣扎,不愿进入学校。“你给我说说,你不上学准备将来干啥?谁家的孩子不上学,上学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过上好日子。”自称孩子姥姥的老人在心疼地哄着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懂事,乖乖地去上学。
此时,在学校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并不少。看到如此情景,一位学生家长随口说道“看看孩子哭的样子,真让人心疼。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不想上学也可以理解,就是上了大学照样找不到工作。”“上学没用,那你还把孩子送来上学干啥,站着说话不腰疼。”另一位学生家长反驳着。尽管两位家长并不认识,但是他们的对话还是引起了周围家长的议论。
来自开封县的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孩子上学,他们把家从县里搬到了市区。不管怎么说,她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能有个好前程。记者在对几位家长的采访中发现,学生家长对“读书无用论”并不赞同,相反的,他们对孩子的将来寄予厚望,为他们报了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信念依然坚定,不可动摇。
9月8日,家住翠园小区的居民李胜利说,虽然今年他的女儿被一所大学录取,但孩子却坚持要复读,为的是明年考取更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个更好的出路。
毋庸置疑,普通人想飞上枝头做凤凰,靠上学改变命运依然是不二选择。对于这个观点,李胜利十分赞同。但由于社会上招考、就业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令家长对高等教育失去了信心,加剧了家长对“读大学无用”的质疑。即便如此,李胜利仍然坚信,现在孩子们处在“拼爹”时代,他没有能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不能在孩子将来的就业路上助一臂之力,孩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出路也只有上大学了。
学子心声:上大学还是有用
近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让本来作为人中龙凤的大学生在竞争中已不那么引人注意。尤其是当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重,越来越看中物质,人们更多的是希望把“上大学”直接与高回报画上等号。
当下,对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的讨论不绝于耳,旁观者在看着热闹,而身为大学生的年轻人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河南大学校园里,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程海源比同龄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因为他也一度觉得上大学无用,还不如早早地走进社会,好好地适应它。于是,2009年,就在程海源即将参加高考的时候,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离开校园,开始找寻工作。对于自己的这段往事,程海源并不愿意评论,他只说,在那一两个月里,他处处碰壁,走了不少弯路,最后才明白,本想绕过的大学之路,却是非走不可。复读了200多天后,2010年,他考入了河南大学。大学四年就要过去了,程海源说,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教会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以致用搞科研的能力,开拓了思路,丰富了见识,毕业后走进社会,这次他非常从容。
9月7日,河南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三年级的张玲则说,“读大学无用论”纯粹是对人们的误导,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如何在上大学、拿文凭、就业之间画上等号。张玲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对她上大学一直十分支持。父亲总告诉她,人生不会重来,上大学的经历谁也无法复制。目前,成绩优异的张玲正面临着就业还是读博士的选择,她说,不管她选择哪一条路,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锻炼的能力都足以支持她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上大学无用论”在她身上找不到任何“证据”。
黄吴涵馨是河南大学公共事业专业的学生,这位来自海南一个小县城的女孩是村里的骄傲。她说,在她的家乡,除非孩子学习特别优异,才会有走进大学校门的机会。这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因为家长们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希望孩子能够早点挣钱。眼看着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一个个早早走进社会,两三年之后就成家生子,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承担着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生活压力,黄吴涵馨就觉得坚持考大学这条路她没有走错。
如今,不少人在质疑上大学无用,是因为觉得大学的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后收入低,这才放弃了上大学。但是,并不能仅凭这些个案就对当下高等教育全盘否定,更不应该在社会上掀起“读大学无用论”之风。如果高校可以更好地根据市场需要,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让大学生有用武之地,上大学就一定有用。
“读大学无用论” 是虚假命题
从“读书无用论”到“读大学无用论”,足以可以看出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想要破解‘读大学无用论’,就要把我们为什么读书,综合考虑时间、青春和经济,读大学值吗这些问题搞清楚,因为这才是
‘读大学无用论”的核心疑问。”9月10日,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田丰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长久以来,读书被认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读书的价值毋庸置疑,古人甚至发出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慨。在“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不断浮现。最近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再次引起争议,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高等教育。
“读大学无用论”的实质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焦虑,对高等教育在个人价值实现上所起作用的反思。一直以来,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中下层人群“跳出龙门、光宗耀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上层社会互动的资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机制的改变,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命运不再是一种“必然”,充满着很多变数。
成都女孩玲玲的父亲认为女儿上学“不值”主要的判断标准是经济账。赞同“读大学无用论”的人大多数算的也是经济账。比如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入职工资水平低。特别是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相比,收入并没有明显差异。这种算法明显有个很大误区,即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与处于黄金收入阶段的人群收入进行对比。我们知道,体力劳动者的黄金收入年龄是18岁至40岁,大学毕业生在入职时恰恰是工资收入最低的时期,单纯地考虑眼前收入,没有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这样来比较是不太合适的。有些做生意经商的人可能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其中的成功者并没有停止学习,而是通过读书、接受继续教育、向身边人学习等很多方式来改变自己。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是按照多元标准进行分层的,社会声望、权力和职业是常用的三个标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尽管工资收入不是最高的人群,但其在社会声望、话语权、决策权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整个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由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推动的。曾经,“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不过我们清楚地知道,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是令人尊敬的。
单从读书来讲,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一样,未必能带来经济收入,却能满足精神需求,提高人文素养,理解自己和社会。我们不应该放大“读大学无用论”,甚至更应该欣喜,在这个开放和自由的社会,除了高等教育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我们不能说“一种选择一定比另外一种选择好”,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能否让自己走得更远、更好,能否适应社会,跟得上社会进步,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等教育只是个舞台,能否演好戏取决于编剧(国家和社会)、导演(教师)及演员自己。 国家、政府、社会,应该给民众这样一个信心,通过编好剧本,选好导演,让在这个舞台上的不但有社会地位,更应有经济地位,让民众坚信读书有用。
记者点评
人生应当力避浮躁
吕树建
高考,当年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特别是有几年,高考竟然一年考两次,即预选和正式考试。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上大学机会的珍贵,上大学对于人生、命运的重要性。可如今,竟然出现了考上大学不愿意上的情况,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
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读大学是一码事,就业是一码事的情况;有专业不对口,仿佛读大学就没有必要的认识;有大学毕业后就业情况不好,同样是打工,拿到的工资和经过绩效培训后拥有专业技术的高中生、初中生一样的情况。这些令人叹息。
读大学无用的说法是不恰当的,这中间大学专业设置出了问题,有的大学为了吸引学生,不顾师资力量强弱,设置了诸多热门专业,其质量可想而知。另外,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也出了问题。把读大学当成了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当成了就业的敲门砖,用毕业后能够拿多少钱来衡量,错误理解了大学的作用。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学历教育,更是个人知识、眼界的开阔过程,经历了大学教育,多数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对未来人生是一个很好的储备。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考上大学而不愿意上,“读大学无用论”其实是社会浮躁在追求知识方面的反映。长此下去,这种物质化、金钱化的社会观将会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进而影响国家的竞争力。所以,对个人来说,不能拿人生开玩笑,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还是上大学好。知识分子属于社会精英,对社会来说,绝对不能让浮躁侵入知识界,知识界的虚化、弱化,将后患无穷。
毕业这么久,除了在职场上经常有人提起“读书无用论”这种论调之外,我过年每次回到老家,惊讶地发现,老家的人不但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且还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实验,这种实验包括但不限于:
从小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贬低读书的价值、信仰早早出来打工,也好过交学费去大学读书、放纵自己的孩子沉迷于各种游戏和直播……
为什么在读书几乎是收入不高的家庭仅存的上升通道,而有些人却嗤之以鼻呢?
首先,身处于底层的父母,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孩子想要通过高考,然后接受高等教育这个途径来实现阶层的跨越,几率已经越来越小了。以前一个村出一个大学生,可以说寒门出贵子,而现在即使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也谈不上什么“贵子”了,毕竟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挣钱的渠道越来越多,上学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条路。比如十几岁的网红主播,早早辍学,却月入千万。还有整容变脸的美女主播,卖萌撒娇就早早实现财务自由。天天看着这样的信息,会对正在读书的年轻人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他们会认为,读书多累啊,将来的收入还不能确定,还不如拼一把,自己也去当网红,自己也去挣快钱。
这样一来,“读书无用论”在某些地方蔓延开来,就不难解释了。
当“读书无用论”成为一个人的人生信条,成为一个人毕生的认知图式,冥冥之中,他的所有注意力焦点,他的行动方向,都会拿来证明读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读书读的牛逼,超级牛逼,重点名牌的,最后能进入科学院,研究所,工程师,公务员之类的,读书算是有用,如果读一般普通的,毕业之后就是学个专业,技能的话,没太大用出。毕竟你用不上书本万有引力定律F=GMm/r^2,能量公式E=MC^2你也不可能造卫星,原子弹。微积分那些东西都是数学家推倒公式用的,咱们一个普通打工仔用他干毛啊,那些都是社会精英干的事情,普通人都是干一些一些应用型的知识,没必要读大学。或者说用处不算太大,在社会混的好坏是看个人综合能力,跟读不读大学没太大关系。非要说读大学有用就是你有文化罢了,有知识。中看不中用罢了。
大学无用论,既然大家都觉得大学生非常多,那么我们不妨把就业指标提高,工厂招人,本科以下免进。(都是第一次就业,相同工资,不如先按学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