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方人开始南迁。祖逖族人也跟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举家南迁,从范阳(即今河北涞水)迁到宿迁泗阳一带。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东晋第一任皇帝晋元帝)听说祖逖的名气之后,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随后不久,又提拔为军谘祭酒(大概相当于今国防部高级参谋)。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于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集合了一批勇士。有一天,他从镇江官邸一路飞奔,跑到南京,向司马睿感慨激昂:“晋朝的大乱,主要是由于朝廷内部争权,互相残杀,使得外族乘机侵入,造成祸患。现在沦陷区的百姓都想起来反抗侵略,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定会纷纷响应,中失地,即可收复。我愿充当北伐先锋,请您下令!”
晋元帝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不顾一切困难,带着部属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着船桨发誓:“我祖逖如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渡此江!”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汽,杀敌报国。
过江后到了淮阴,他们就在那里起炉炼铁,制造武器,同时招募士兵,加紧训练。随即向北挺进,祖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一举大败羯族的后赵王石勒,攻克蓬陂(今河南开封附近)等地,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看此情况,当时牛气哄哄的石勒不得不来求和。石勒不仅派人到祖逖的老家帮祖逖重修了祖逖母亲的坟墓,而且还主动写信给祖逖,要求跟祖逖“交个朋友”。祖逖当然不理这一套,不过祖逖私底下组织河南百姓与河北百姓进行贸易往来,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军需物资,进而组建了十分强大的军队。祖逖在当时以一己之力,维护了河南一带的稳定。
然而祖逖正厉兵秣马,准备过黄河,收复失地时,南方的司马睿政权见祖逖的势力越来越大,怕将来不好控制,就派亲信戴渊来北方充当督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祖逖为司马睿的不信任深感不快,而江南朝廷内大臣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又使祖逖非常忧虑,多年来的战争生活又使他积劳成疾,他病倒了,但他仍“图进取不辍”,惦记着黄河沿岸的防务,派人去修筑工事,防止石勒军的偷袭。
公元321年9月,祖逖含恨离开了人世,享年56岁。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祖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祖逖小传。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著名的爱国将领。官宦家庭出身,性格豪放,闻鸡起舞,练就一身本领。公元313年,挥师北伐,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321年,出师未捷,含恨逝去。[3]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