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曲阅读。 从赋分比例来 看,古 诗文阅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重继续保持稳定的状态。 与前两年一样, 2009年的样本卷皆设有古诗文阅读试题,且赋分大多占全卷总分的 10.0%-15.0%。
测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而古诗词曲阅读部分则更侧重于对诗词的赏析。开放性的试题居多,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理解,充分体现课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的理念。
古诗文阅读中出现了诗、词、曲、传记、散文等体裁,测试材料遍布先秦至明清各个时代。其中,文言文阅读测试材料的取材集中在先秦、两宋和明三个时代,而古诗词曲阅读则偏重于唐宋两代,以诗为主。 较之于 2008年,样本卷单设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试卷明显增多,由 10套增至 21套,占样本卷总数比例由 23.0%提升至 47.0%。
从测试形式来看,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题型分布以非选择题为主 , 44套样本卷的非选择题共计 206题,占试题总数的 84.0%。
1. 文言文阅读试题
44 套样本卷共考查文言文 48篇, 13篇是“课标”推荐篇目,未出现于“课标”的篇目为 35篇。以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版教材作为参照,分析 23套选择了两篇文言文测试材料的试卷,可见除湖北宜昌卷、上海卷选用的文言文测试材料没有出现于三版教科书,天津卷选文《唐雎不辱使命》仅出现于人教版教科书外,其他 20个地区所选用的篇目都有一篇为人教、苏教、语文三版教科书共同篇目。说明文言文的测试材料选择遵循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倾向。
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在于积累和理解。测试内容包括 文言字词、句子翻译、默写、文学及文体常识、断句及语气、写作手法、文意概括、文意理解等八项内容。其中 文言字词、句子翻译、概括和文意理解四项显然占据了主体地位。 44套样本卷中,有 42套直接考查了文言字词, 41套直接考查了句子翻译,考查比率分别达到 95.5%和 93.2%。
各地中考试卷皆重实词考查,实词中又以动词为主,即业已达成共识的所谓的文言字词考查倾向:“避虚就实”。字词的重合率并不高, 77.1%的字词在不同地区试题中仅出现过一次,即使测试材料相同,文言字词考查也没有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体现了文言字词需要广泛的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是考查热点。
句子翻译题所占比例仍较大,除江西卷、长春卷外皆考查了句子翻译。含特殊句式的句子、与文章理解密切相关的句子是重点语句。所考查的不含特殊句式的句子或总领某段,或为文章中心句,对于理解整篇文章至关重要。可见,句子翻译题开始放弃单纯考查文言句法,而以理解文意为核心,更加切中对重点字词的考查难度,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运用能力。
2. 古诗词曲阅读试题
今年抽取的 44套样本卷中有 21套出现古诗词曲阅读考查(这 21套试卷以下简称古诗词曲样本卷),所占比例为 47.7%。共出现古诗词曲阅读试题 40题
古诗词曲阅读试题与文言文阅读试题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前者的测试内容包括古诗词曲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后者偏重于文言文的内容。 古诗词曲测试内容包括解释字词、诵读断句、文学常识、概括内容、理解情感、赏析词句、写作手法、综合考查等。 理解诗词作品情感的试题所占比例最大,共计 13题,占样本卷古诗词曲阅读试题总量的 31.7%;要求考生概括诗词曲内容、中心或要求解释诗词曲的试题也有 12题,占 30.0%的比例。有 5套试卷要求考生赏析诗词语言,感悟诗词曲遣词用句的妙处,在 21套古诗词曲样本卷中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安徽卷将古诗词曲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因而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特点,比如解释字词、为诗文断句。此外,广西河池、广西柳州、湖南长沙、辽宁沈阳、新疆 5套试卷出现了以选择题形式进行综合考查的题目,测试内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囊括了古诗词曲内容理解、感悟诗词曲主旨、分析写作手法等各方面。
古诗词曲样本卷中所出现的古诗词曲测试材料集中于唐宋两朝。唐朝诗词出现 11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52.3%,两宋作品出现 8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38.1%,两者相加,占据了考查篇目的绝大部分比例。所选唐代作品全部为诗作, 8篇宋代作品中有 4篇为词作, 4篇(次)为诗作。除此之外,仅有晋代陶渊明《饮酒》和马致远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 》被选为古诗词曲测试材料,《天净沙 ·秋思 》也是唯一选入的元曲作品。 19篇(不计重复篇目)古诗词曲测试材料中,有 8篇为“课标”推荐内作品, 11篇为推荐外作品。从出现频率来看,“课标”外测试材料所占比例更大,在 19篇古诗词曲中占据 57.9%的比例,“课标”推荐外作品明显多于推荐篇目内作品,而去年仅有 40.0%的测试材料为“课标”推荐外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三个阅读板块。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创造性理解等。 44套样本卷共考查了 102篇测试材料。文学性文章 52篇,说明性文章 30篇,议论性文章 20篇。文学性文章依然是测试的重点,新闻通讯开始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成长;说明性文章继续重视科技前沿和地域文化的推介;议论性文章仍然重视学生对观点的提炼,对自我想法的表达。
现代文阅读赋分占阅读总赋分的比例在 60.1%-70.0%之间的样本卷有 20套,比例在 70.1%-80.0%的样本卷有 15套。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简答题一如既往地占据主要位置,题量最多,达 346题。最少的是选择题,共 28题。
1. 文学性文章阅读
文学性文章阅读共 52篇选文,散文 40篇,占 76.9%,其中叙事类散文有 22篇;小说 9篇,占 17.3%。此外,湖北黄冈卷有一则新闻,贵州贵阳卷和湖北黄冈卷各选择了一篇现代诗歌。 44套样本卷中文学性文章阅读的分值在 9分 -35分之间,山东潍坊卷赋分最低为 9分;湖北宜昌卷考查了 3篇文学性文章阅读,赋分最高为 35分。题量在 3题 -16题之间,题量以 5题为最多,共有 19套试卷,占到了 44套样本卷的 43.2%,湖北宜昌卷题量最多,为 16题。
测试内容上基本包含了整体感知、词句理解、内容概括、文意把握、鉴赏评价和作品感受等,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注重学生个性表达和自由空间。与往年相比,学生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高,很多题目出现了“任选一句”“任选角度”等表述方式。如北京卷:“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二、注重拓展探究。由原本的注重欣赏评价,到更重视拓展探究 ,很多试卷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阅读,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宽度,延伸问题思考的深度。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强调个性化阅读。常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经历或是课内外的积累进行写作或是表达看法,或是提出建议、策划某项活动等等。例如山西太原卷试题:“结合你的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
测试材料关注家庭生活,用文中人物的经历来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境界提升;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关注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发展。话题涉及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天地五个方面。并出现了以“组”的形式命题的新方式。如吉林卷以《最忆母亲裹粽时》和《父亲为我念书》命制了一组试题,广西南宁卷以《雨荷》(张晓风)和《暗香》(皓月)两篇文章命制了一组试题。让学生懂得,同一个题材,由于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写出风采各异的文章来。
2. 说明性文章阅读
说明性文章阅读试题赋分情况从 3分 -22分不等,跨度较大,但分值集中分布在 10分左右。赋分值最低的是湖北黄冈卷,赋分值最高的是上海卷。题量分布主要集中在 3题 -5题之间, 3篇说明性文章共命制 117题。其中有 11个省市命制了 4题,在样本卷中比例最大,达 36.7%。题量最多的是辽宁沈阳卷,为 7题。题量最少的为两题,分别是北京卷和湖北黄冈卷。
测试内容的特点体现在:一、淡化文体知识考点。 2009 年, 44套样本卷共命题 117题,对说明顺序、说明手法、说明语言的考察题目已经融入了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等能力点中,除了说明手法之外,其他考点融合在多种能力测试中,较少独立出现,尤其是考查说明顺序仅仅只有 3题。说明方法依然是说明性文章阅读试题重要的命题点之一, 2009年共设说明方法相关考点试题 18题;二、能力测试更加综合化。主要的设题角度有: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有何感悟与评价,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这都要求学生能依据文本,联系现实生活,把文本知识活化、拓展、升华。
测试材料主要来源于期刊杂志报纸、科普类书籍以及课内教材。内容涉及科技、传统文化、自然植物动物、环保等。特点体现如下:一、体现适切性,积极适应中学生日常阅读范围。其内容多与日常生活(如广西河池卷《不吸烟才是当今时尚》)、自然现象(四川乐山卷《日全食》)等关系紧密,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所选文段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如新疆卷《植物不光彩的“小动作”》,广西柳州卷《大熊猫的祖先找到了》、黑龙江哈尔滨卷《美食身上穿》等;二、强调时代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甲型 H1N1流感、拍卖兽首、罕见的日全食景观等事件都进入了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内容中。 例 如,浙江宁波卷的测试材料选择了《参考消息》 2009年第 5 期的一篇文章,对甲 型 H1N1流 感做了介绍;山东临沂卷测试材料介绍了圆明园十二兽首的由来和价值等;三、体现科技型,介绍科普新研究、新发现。例如天津卷介绍了克隆技术;黑龙江鸡西卷《高速铁路新时代》阐述了动车组的原理和特点。四、导向文化性,凸显地域性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命题者往往选取那些能代表或表现本地方或区域特色文化的文章作为测试材料。不仅让学生感受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富有特色的解答。例如湖北宜昌卷的《德化白瓷》,河北卷《“长信宫”灯》等。
3. 议论性文章阅读试题
议论性文章共 20 篇,分值从 6 分到 18 分不等,大部分集中在 12 分左右。分值最低 6 分为北京卷,最高 18 分为重庆卷。题量 主要分布在 3题 -6题之间,共命制题目 85题。其中有 10个省市命制了 4道题,所占比例最大,达到 22.7%。
从测试内容来看, 核心在于找出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并论述其作用,其次是对文章词句的理解。一方面,重在考查学生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手法,围绕观点选择恰当的事例进行论证,既要考 生有充足的相同素材又要学生对众多例证有准确的判别和筛选能力。在围绕观点选材的同时要进行恰切的分析和评论。让观点和事实能有机融合,增强论证的力度。另一方面,淡化文体术语和坚持使用文体术语这两种命题取向并存发展。作为议论性文章,论点、论据、论证几要素是其所固有的。在题干中出现或不出现,关键是对能力点设置的考查是否到位,跟出题者需要考查的内容和项目高度相关。
从测试材料来看,来源于报刊时文、名著节选和名家随笔等。 2009 年阅读材料选择涉及生命价值、人生态度、成功励志、阅读、道德、友谊、信念、学习等多个方面的话题和内容。 阅读材料形式多样,有图表等。 对材料的选择呈现特点如下:涉及到人的话题,基本都是举例论证,涉及人生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成功励志,达 12篇;涉及到抽象概念和道理 的话题,基 本都是道理论证,包括阅读、道德、友谊、信念、学习等,有 8篇。
在阅读测试的选择题如今不太看好的情况下,南京卷的出题思路给人以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是借学生熟悉的课内文章内容来考查学生如何统一论点和论据,体会二者的关系;其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寻找恰当论据的能力,取代以往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事例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辨析能力也是一种新尝试。
(三)名著阅读
44 套样本卷中考查了名著阅读的试卷总共有 32份,赋分 1分 -11分不等,主要集中在 2分 -5分。 2008年最高的名著选择题分值有 18分之多(见 2008年广东卷),而 2009年赋分最高的是宁夏卷,仅有 11分,有一些省市不再考查名著阅读。
从测试内容上看,包括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考查,人物情节理解能力考查和鉴赏评价能力考查三个能力点。首先,考查能力点更加综合和复杂,有一些题目结合了综合能力学习或文章阅读等形式,在考查学生以上相关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新疆卷的读书卡设计与平时的语文活动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从作品出发,考查人物、情节以及启示,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理解一个人物或者一本书,这也是近年来常采用的出题形式。陕西卷 要求学生根据选段的情节来写点评,这是今年新出现的题型,其实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实现从原来的概念化地总结人物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的转换。 其次,在考查内容上有细化的倾向。例如 浙江无锡卷所选文段是杨志护送的生辰纲被劫后的情节,考题中并不是很常见,考生也可能容易忽略。但学生可以通过“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等信息来判断相关人物和情节,并且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了备选人物,而非用填空,降低了难度。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对杨志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再结合具体的情节来进行概括,比起直接让学生填写性格特点要求更高。
从测试材料上看, 命题者也在逐步地挖掘测试材料的深度,使得提供的阅读材料更加细化,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的阅读。 2008 年 36 套试卷涉及 30 篇作品, 2009 年 32 套试卷只涉及 20 篇 作品,且基本上都是课标要求的篇目。考查篇目减少,但方式更加深入。 福建福州卷把《格列佛游记》中的典型句子摘录出来,让学生判断格列佛游历的地方,要求学生对格列佛游览地方的细节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且能从提供的语句中进行信息判断。同样是利用《格列佛游记》的内容,福建厦门卷( 示例 7-3第 3题)则要简单得多,仅让学生选出格列佛没有到过的地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从篇目上来说《水浒传》出现频率最高,有 20次;其次是《西游记》, 10次,占 28.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格列佛游记》等也考查频率也较高。根据近几年的篇目统计数据,《水浒传》是命题者经常选用 的命题材料,考查维度多元。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我觉得很好)!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大体上有三类
古诗文阅读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三大类: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古诗词曲阅读
一种是简洁提问法,一种是深度提问法,还有一种是巧妙提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