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卷一的内容及解释

2024-11-27 07:57:0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韩诗外传卷第一(凡二十八章)
第一章
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怀其宝而迷其国,不可与语仁;窘其身而约其亲,不可与语孝。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故君子桥褐趋时,当务为急。传云:不逢时而仕,任事而敦其虑,为之使而不入其谋,贫焉故也。《诗》曰:“夙夜在公,实命不同。”【麟按:《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不知我,吾无悒悒。”此家贫亲老,为养亲不择官而仕,是夫子“权”之意,非自相矛盾也。○《毛诗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诗》本吟咏性情之什而非讲理之具,诸家各以己意读之,故有鲁、齐、韩、毛之别。韩氏解此诗为孝行,所谓“断章取义”也。然首以此,足见作传者命意所在。韩婴解《诗》,似更合于在上者脾胃,而不如《毛诗》流布之广,是知《诗》本无别,《传》则异路,此十卷或为韩师讲义,引据事实解经,与经别行,故称“外传”也。○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又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古之行人辞令,每断章取义,引《诗》为证。此传之作,亦有裨于出使专对,盖六经本为儒家教科书,汉去古未远,犹有遗风也。】
第二章
传曰: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而歌之,以绝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曰:“虽速我讼,亦不尔从。”【麟按:《毛诗序》:“《行露》,召伯听讼也。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郑玄笺曰:“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者,此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当文王与纣之时。”朱熹曰:“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敎、服文王之化、有以革其前日淫乱之俗。故女子有能以礼自守、而不为强暴所污者、自述己志、作此诗以绝其人。”(《诗集传》)韩婴此言,或隐括毛《传》也。○《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毛《传》:“不从,终不弃礼而随此强暴之男。”】
第三章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偑璜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顾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汜,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于婢子?”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从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授。”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于此有琴而无轸,愿借子以调其音。”妇人对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絺绤五两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于此有絺绤五两,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之浦。”妇人对曰:“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麟按:见刘向《列女传》卷六《阿谷处女》。○《诗序》:“《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此与上章皆言礼,或用强,或用柔,皆不得其中。○《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曰:“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第四章
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麟按:见《说苑·杂言》。○《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哀公似不知互文见义,遂问智者寿否。○《诗序》:“《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第五章
传曰: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水火不积则光炎不博,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家之命在礼。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覇,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麟按:见《荀子·天论》。○《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第六章
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趍步,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麟按:《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之用为“和”,简言之,内诚于己,外信于人,《曲礼》所谓“毋不敬”也。于内,则心与身和、行与言和、理想与现实和;对外,己与人和、人与人和、国与国和。和则双赢,不和则两伤。】
第七章
传曰:不仁之至,忽其亲;不忠之至,倍其君;不信之至,欺其友。此三者,圣人之所杀而不赦也。《诗》曰:“人而无礼,不死何为?”【麟按:仁、忠、信皆须以礼为节文。《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如果没有敬意,不是真心,仪式是毫无意义的。《左·隐公三年传》:“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茍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所以《礼记·礼运》说:“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人情和、人心敬则礼得其中,仁、义、忠、勇、孝、慈、信得所矣。道家则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庄子·庚桑楚》)】
第八章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由是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贱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故阨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茍,然后能有致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麟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诗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第九章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牗,揉桑而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满于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忝之?《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麟按:见《庄子·让王》、刘向《新序·节士》。○《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谢氏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原宪学以为己,虽贫于财而富于义;子贡学以为人,为人则得财,然求在外则贫于内也。故曰“贫贱者骄人”(《史记·魏世家》)】
第十章
传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善,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而已。行旣已尊之,言旣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麟按:《荀子·哀公》:“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略同)《孟子·梁惠王上》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此所谓“士”,与“君子”“大丈夫”同义,皆道德境界之人。】

回答2:

《韩诗外传》简介

一、内容

《韩诗外传》共十卷,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待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二、成书年代和真伪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该书为韩婴所写,这从未受到怀疑,很难想象伪造之人会有什么动机采编纂这样的一部著作。然而关于这部书的完整性却有些疑点,因为《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列举了名为《韩外传》的书6卷及名为《韩内传》的书4卷,《汉书》中的韩婴传也提到了这两部书。但到了《隋书·经籍志》(第915—916页)时《内传》已经消失,尽管唐代的注家引用了属于《韩诗内传》的几条语录。《外传》在《隋书》的(经籍志》、两唐史书(《旧唐书·经籍志》,第1970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29页)、《宋史·艺文志》(第5045页)中都列为十卷。凡是现代的版本都含有十卷。

杨树达(《汉书补注补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8页)认为《外传》与《内传》两书被结合于《韩诗外传》一名之下,因为它们所含的资料其性质没有任何差异,两者也都不是阐发性的著作。实际情况可能比起杨所提出的简单并置更为复杂。在唐代各种类书以及唐代对经书和史书的注解者所引大批属于《韩诗外传》的文字不见于传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览》引自该书的157条文句中,其中有23条为今本所无。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迈(1123-1202)说它属于庆历年间(1041—1048),毛晋(1599-1659)认为他拥有这个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书》之中。在明代的几个版本中,《四部丛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渊源于元本(由钱惟善于1355年作序)。

2.带有注解的校本被赵怀玉 (1747—1823)单独刊入他的《亦有生斋》中(序作于1790年,《龙溪精舍丛书》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莱作为《韩诗外传校注》(重印于《安徽丛书》)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标定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种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来作为两种版本合并版的底本,由吴棠于1875年出版(《望三益斋》,由《畿辅丛书》予以重刊,《丛书集成》也作了重刊,并加了标点,又见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的排印本)。一种未知出处而含有大多相应段落的版本由陈士珂于1818年以《韩诗外传疏证》名字刊印(见《文渊楼丛书》中)。

3.收有《韩诗外传》的其他丛书还有《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三十三种丛书》等。

4,许维遹(1905—1951)的《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该书是在他死后出版,繁体字,加了标点和注释,其中有的为珍奇难得的资料及许自己的见解。

5.赖炎元的《韩诗外传今注今译》,该书有注释有标点,并有用现代汉语译成的译文,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四、校注

1.孙诒让《札迻》卷二,涉及有十个段落的内容。

2.俞樾的《读韩诗外传》对22段疑难的段落进行了校勘;见《曲园杂纂》卷十七(《春在党全书》)。

3.赵善诒的《韩诗外传补正》(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几乎处理每篇经文中的疑难段落,用来自相应段落的引文来支持他的考评及校勘,而且总是指出前人对这同一段所作的校注。(见国学小丛书)。他的著作被收入赖炎元的《韩诗外传考征》中(见下文五第2条)。

4.帧炎元:《韩诗外传考征》,2册,台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册详细研究了汉代的韩诗,《韩诗外传》的版本,校勘记,韩诗异文与包括毛诗在内的其他诸家诗注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后来著作中所引的《韩诗外传》之文,并详尽地罗列了为现代版本中所无的《韩诗外传》佚文。

五、索引

1.《韩诗外传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回答3: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