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蕴含的哲学原理

2024-12-03 17:07:4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所谓多难兴邦,是一个伪命题,在有些具体环境下,它是不成立的。
我们分析问题,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首先要理解其中涉及到的概念,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分析问题也一样,要分清主次。
下面我试着分析一下这个命题为什么是伪命题,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
这里有两个名词,一个是”难“,一个是”帮“。
我们先看”难“字,所谓的难,有外来因素引起的,也有因为自身问题而引起的。如果是外来因素,这个命题还算成立。如果是自己的因素造成的难,那就不能成立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自己出生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受到各种磨难,最终锻炼了他,这对生命而言是好事。但是,如果一个人整天不干正事,招惹是非,最后招来别人的不断报复,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能说是在锻炼这个生命,而是在报应了。。。。。。
第二个“帮”,也就是国家了,国家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以民为本,为民谋福利。那么,如果一个国家治理者们贪腐无度,因而百姓生活艰难。这样的国家就会多难,为啥?民心不平,必有内忧,而外邦必思伐之。因为百姓生活不好,就会心不平,国家凝聚力就会丧失,那么其他国家自然就会考虑来征伐这样的国家了,因为它没有抵抗力吗。
这只是简单的分析一部分,要真正把这个词讲清楚,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比如,人们遇到的灾难都是偶然的吗,如果因果报应是真实的,那么这个词语的内容是不是要重新解读了?
国家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吗?问什么一个国家的教育最重要?为什么不同的教育内容会产生不同的人类社会?等等
最后建议大家多看一看国学中的四书五经,尤其是《大学》《中庸》,都比较简短,可以反复读一读,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回答2:

《左传·昭公四年》中有这样的文字:“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一个审时度势的智者,对遭受磨难的邻国反而格外重视,这就是“多难兴邦”的道理所在。
这种关于“难”与“兴”的辨证思维在古记载中却比比皆是。比如:忧患生、安乐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忧患兴国;哀兵必胜;好事多磨;殷忧启明;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等。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这就是前面说的“或多难以固其国”的含义。
因此,其中体现或隐含的应该是关于矛盾的观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说是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

回答3:

我也完全不认可那个标准答案。
让他扣分吧,遇到这样的笨蛋老师也没啥办法。
我也多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说我这样不行,可我做出来了,事实使得老师哑口无言。想来其实老师也是人,而且经常是不怎么入门的人,学生反而入门了,经常的事。

回答4: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