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蕴含的哲学原理

2024-12-15 09:09: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00从我们国家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题目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
00首先,你能把这个问题从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就说明你对原理是有一定认识的。那么,你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题目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得分点。
00我们来看看答案的说法,其实这个答案也并不是十分标准,但是题目所表现出的最重要的原理是矛盾统一性原理,至于斗争性,题目只是稍微有一点关系而已。“兴”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是“国”变法、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结果。我们知道,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矛盾统一性的范畴。而其斗争性,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从曲折的角度出发,事物发展过程就是要与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力量斗争的过程;另外,是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着手,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转化,这种专业也是一种斗争过程。
00如果是考试的话,如果你在答了标准答案的同时,也加入了你自己给出的答案,那么有可能加分;如果在没有回答出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只回答你自己的答案,那么就很难说了,就要看判卷老师的了。

回答2:

这题,就按照老师给你的答案背吧。
我也确实认为,“多难兴邦”不是一个合理的词语。
客观上来说,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都是经历过一番磨难的,若要套用这个词语也未尝不可。但是,有更多的国家经历的磨难还要多,兴邦了吗?当然,兴邦的“兴”要看从什么角度理解。若说独立就是兴,那确实很多国家“兴”了,但是我觉得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认为,经济、军事、政治的强大才是兴邦。
多难未必兴邦,兴邦未必多难。

回答3:

“多难兴邦”这个词,我在给学生的讲解中主要是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又要作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内外因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使灾难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从而建设美丽中国。

回答4:

马屁题,从领导唱出这句话之前,可以说有几个人听说过这句话?多难兴邦=多演穿帮,乃是自欺欺人也!大的灾难足以亡国,何来兴邦?灾难和兴邦之间从来就没有必然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几乎就没有“多难兴邦”的提法,而只有所谓“祥瑞”预兆盛世的赞歌。这不是我给封建皇朝唱赞歌,看看历史文献就知道,在过去的时候,国家每逢大的灾难发生,皇帝就要下“罪己诏”,自我批评说是我这个当家的做得不够好,天道不满了,以至累及让万民百姓跟着受苦了。灾难再严重点的,连当政的宰相都要辞职以谢天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

皇帝下“罪己诏”,是因为他深刻体会到了灾难对国家的危害。仔细扒一扒因灾亡国的例子——号称汉民族发展巅峰的宋朝,其灭亡就是因为小冰河期的灾难导致农业减产、国家动荡,而北方游牧民族受严寒逼迫又趁机南侵。元朝灭亡是因为黄河泛滥,明朝灭亡更是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崇祯一朝1628-1644)十七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有旱、蝗、涝、风、雹、震、雪等好几种,其中旱灾发生频率最高,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最大 。连年大灾使得崇祯时期频闹饥荒,民不聊生,持荒之久、波及之广、灾害之重,为历代所仅见 。这些频发的自然灾害消耗了国力,加剧了社会矛盾,再在外族的趁火打劫之下,就如被掏空了地基一样的老房子轰然崩塌了。要不然以明朝后期那么发达的工商业和海上贸易,要是能顺利发展下去,中国早就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何至于后面走了几百年的老路。

兴邦,不在于多难,而在于良好的政治制度。看看当初喊多难兴邦的那些人,这次不就是一股脑儿全下来了?我可以预见到,接下来这句“名言”很快就会被彻底遗忘。

附注:多难兴邦——查资料,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深入体会语境中的意思,是指邻国的灾难,不能掉以轻心,要提防他把灾难造成的矛盾向国外转移。看看现在的美国,执行的就正是这个策略——当本国经济疲软时,就把目光转向国外,拼命在全球发动各种战争,玩各种金融花样。

回答5:

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质变,否极泰来嘛!(多难兴邦,人祸也算进去。)如果考试你就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