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的药理

2025-01-03 21:52: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药效学
·作用机制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是由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舒巴坦和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氨苄西林共同组成的混合物,重量(效价)比为1:2,临床上供注射用药。
本药组份之一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属氨基青霉素类。其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G相同,系通过与细菌主要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其作用特点是广谱,不耐青霉素酶。
本药另一组份舒巴坦为半合成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除对淋球菌和不动杆菌属有抗菌活性外,不具有其它抗菌活性,但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数革兰阴性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当药物进入细菌体后,舒巴坦与细菌体内的β-内酰胺酶(或胞外酶)产生不可逆的结合,可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受β-内酰胺酶水解,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
舒巴坦与氨苄西林联合应用,不仅可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免受酶的水解破坏,增强其抗菌作用,而且还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活性,具有广谱、耐酶的特点。
·抗菌谱:
对包括产酶菌株在内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球菌、肠球菌属、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淋球菌、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包括脆弱拟杆菌在内的拟杆菌属均具抗菌活性。
对铜绿假单胞菌、枸橼酸杆菌、普罗威登菌、肠杆菌属、莫根菌属和沙雷菌属无作用。
2.药动学 静脉给予2g氨苄西林,1g舒巴坦后,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109-150μg/mL和44-88μg/mL。肌注1g氨苄西林,0.5g舒巴坦后的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8-37μg/mL和6-24μg/mL。两者在组织、体液中分布良好。其中,在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较低。多数情况下药物不能很好渗透进脑脊液,但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能达到可检出的程度。尚不清楚本药是否能分泌入乳汁中。
舒巴坦与氨苄西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38%和28%;血清半衰期分别为0.75小时与1小时。两药主要以原形经肾随尿液排泄,给药后8小时两者约75%-85%以原形随尿液排出,另有部分经胆汁排泄(氨苄西林2.8%,舒巴坦1%)。两药均可经血液透析有效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