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乱猜,当然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但是,我更乐于用逻辑的排除法,来用辨证的历史观来分析诸葛亮真实的想法。 从当时刘皇叔的落魄情况上看,刘备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要钱也没钱,徒有皇叔的虚名,诸葛亮这个时候选择刘备似乎确实不是一个天才明智的选择。从结果上看,当然诸葛亮并没有选择错误。但是,这么聪明的天才又不可能真的有预测能力。 那么,我用排除法来说明吧: 一,是当时的英雄只有刘备三顾茅厕(呵呵,我不喜欢称为茅庐)找过诸葛亮,才偶然抢先获得了天才诸葛亮吗? 我的个人看法是否定的。 《魏武帝文集》曾有尺牍(尺牍也就是信)一封:与诸葛亮书。其文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也就是说,历史上曹操居然给诸葛亮写过这么一封信。另据蔡质(三国里那个大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文中,即有对尚书郎在宫廷礼仪的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样一来,真正把口含鸡舌香写进了宫廷礼仪制度之中去了。从此,口含鸡舌香,便成为了在朝为官的代称。 结合这两个历史知识,可以大胆地推测曹操送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显然不是送礼这么简单,是否是暗示想要诸葛亮到曹操手下在朝为官?也就是说,曹操很可能曾经勾引过诸葛亮。 另外,从诸葛亮和其亲哥哥诸葛瑾的名气上看,诸葛亮显然作为卧龙名声高于其哥哥,那么,其哥哥在东吴可以居于高官,诸葛亮要在东吴为官似乎也不太困难。 诸葛瑾是诸葛亮长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因为三人后来分别投效魏蜀吴,而对三方的贡献又各不相同。《世说新语》中说“(南阳三葛,)蜀得其龙(指亮),吴得其虎(指瑾),魏得其狗(指诞)。”后人也用“南阳三葛”来形容能力不同的兄弟。 也就是说,当时人并不是不了解诸葛亮是三兄弟之中最有名的谋士,曹操、孙策(孙权)显然不可能孤陋寡闻,放着翡翠不要,拿走就在翡翠旁边的璞玉。 那么,我可以肯定的推测,不是吴、魏不想找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并不想进入吴、魏的官员系统。 那么近在咫尺的刘表当时也是雄兵数十万,甚至超过东吴的实力,根据易中天老师的百家讲坛里讲过,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是蔡瑁也是刘表的属下,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易中天品三国” 栏目《慧眼所见》)刘表也不可能拒绝名气在外,而且有亲戚关系的诸葛亮。 因此,我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如果要入仕,不论在东吴、曹魏还是所在地的荆州远房亲戚刘表,显然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因此,楼上有人认为是别人没来找他,显然是不太符合逻辑和史实的。 显然,诸葛亮主观上并没有入仕食禄的强烈愿望,反而悠然自得地在南阳躬耕不止。 二、那么,是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所以,诸葛亮比较愚忠要扶持正统吗? 我也不这么认为。 首先,刘表才是真正的皇室血统,而刘备只是其自称八杆子打不到的混杂血统,三国时期,只要是姓刘的,几乎都会自称是某某皇室的王之后代,攀上皇室的血缘。 我国最“成功”的是那么几个大姓,比如:李、王、张、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 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几个大姓刘、李、赵、朱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最大的最常见的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最出名的就是刘姓,汉朝,皇帝刘邦将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西汉累计封王30余人,封候400余人,汉朝统治的时间又长达400多年,一般而言,100年可繁衍4代人,400年可繁衍16代人,人的繁衍又是按几何级数增加,假设刘姓皇室这430多被分封的刘姓贵族,每一个生2个儿子,以后也如此,16代刘姓贵族就会造就430×2的16次方这么多姓刘的贵族,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56360960人,即5千多万人,这还仅仅是男性。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据说整个汉朝人口也就五千万。举此例,仅在说明如果条件适合,一个姓的扩展潜力有多大,速度有多快,当然皇室贵族获得的条件是最好的了。因此为什么大姓是一些大朝代皇帝的姓,也就很好理解了。 到了东汉末年,只要是姓刘的家伙,都可以从族谱中找到自己皇室血统之源,不管真假,因为,刘姓发展的速度太惊人了,根本无法印证。 当时的人真相信刘备有皇室血缘,或即使有皇室血缘,在东汉的时候,简直就是满地都能找到的皇室后裔,根本没有代表性。 刘表才是真正的皇室直系,有地盘有财富,而且,当时的刘表真的很差劲吗?恰恰相反,刘表当时被称为“八顾”之一,德行、气度和名气都远远胜过自称刘皇叔,落魄之后、存在招摇撞骗之嫌的刘备。 《后汉书》将刘表与袁绍合为一传,认为二人相似。刘表是帝室之胄――皇氏后代;一表人材――大帅哥;并且是党锢中人――当时刘表属于士人集团遭宦官集团的排挤;口碑很好――被时人称为“八顾”之一,认为德行好。 刘表也是有本事的。刘表任荆州牧的时候,外有袁术入侵,内有宗贼作乱。刘表就向萠越请教,越曰:“治世以仁义,乱世以权谋。”刘表采纳了他的意见,以权谋治理荆州,结果使荆州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张济因无粮,曾攻荆州,死于乱军之中。有人向刘表表示祝贺,刘表却明确表示:“受吊不受贺。”他觉得张济是因为无粮才骚扰荆州,死的可怜。这一举动受到张济旧部的拥护和爱戴。刘表治理荆州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在乱世之中唯一一个安定繁荣的地方就是他治理下的荆州了。可见刘表并非无能。 他可以说是一个“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可惜他生于乱世。刘表只想苟全州于乱世,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以后,兵临荆州,刘表去世。继承人、其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长子刘琦率一万精兵依附刘备。自此,荆州脱离了刘表集团的掌握。 从后来诸葛亮劝刘备在路过襄阳的时候袭取刘琮,夺取荆州上看。诸葛亮从来没有认为: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他是要辅助汉室才支持他。诸葛亮要扶持汉室就不会劝刘备袭击真正的汉室血裔刘琮了。显然,诸葛亮对汉室刘姓并不忠诚,只是对刘备本人忠诚而已。 三,刘备的个人魅力和英雄气质吸引了诸葛亮吗? 刘备当时的个人魅力和气质是否比刘表、曹操、孙权强,这个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当年荀彧,郭嘉(历史上的这两个谋士均不亚于诸葛亮,特别是早早夭折的一代天才谋士的郭嘉)都曾是袁绍的谋士,后来却投奔了势力小的曹操。说明当时的曹操并不缺乏粉丝。 而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本句引自易中天品三国)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 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 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 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 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也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 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编户齐民,那么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 通过以上历史证据,不仅三顾茅庐存在问题,刘备找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找刘备也存在历史记载上的出入。 诸葛亮放着平坦的仕途(去曹操、孙权、刘表的集团里面当官)不走,主动找一个落魄将军辅佐,其心态显然不是为了简单的功名利禄。而是自信自己的才智足以让一个只有一点点基本条件的刘备成为一代开国君主,实现其个人的自我认同。 诸葛亮的极端自信,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有很多的论述,我就不复制了。因此,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跟随刘备,并不是刘备的条件有多好,而是,诸葛亮非常自负,他相信只要有一个言听计从的乱世英雄,条件不需要太好,他就能够让他成就大业,以完成其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和满足。 他对刘备的个人魅力并没有太深刻的要求,只要刘备能够听从他的规划,最后成功了,他就自我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如果他投靠曹操、孙权、刘表,他们会给诸葛亮一官半职,但是,却多半不可能让诸葛亮成为其实际工作的唯一指挥者,诸葛亮个性中存在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性格。最终导致他自负地选择了各个方面条件都不优越,却对他的理论言听计从的刘备
因为他爱刘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