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在41岁才辞官?

2024-12-03 00:20: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陶渊明的辞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遗憾的是,这种不肯折腰拜迎长官的清高,也许仅仅是后人的美好想像。一个同学在讨论“怎样评价陶渊明的隐居”时,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说,陶渊明是个贪污犯。 让我们不可理解的是,在担任彭泽令之前,陶渊明已经断断续续出仕了十三年,担任过江州祭酒、桓玄幕僚等职,对官场的应酬,包括拜迎长官,应该早已习惯。为什么这次就不肯拜迎了呢?而且,在魏晋时代,不肯折腰拜迎长官原本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情,但在他自己的诗文中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及呢?关于辞官原因,他自己的说法是:“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直接原因是要奔程氏妹丧:“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而汉晋惯例,可以为父母守丧而辞官(几年前,陶渊明本人也曾经因为母亲孟氏去世,居丧而辞官),从来没有为奔妹妹丧而辞官的。实际上,陶渊明也没有去武昌奔丧,而是直接回了庐山西南部的老家。何况,《归去来兮辞》中充盈的如释重负的愉悦心情,一千六百年后仍然清晰可见,而丝毫不见丧妹的痛苦。那么,陶渊明到底为什么准备干一年却忽然连一天也等不及,星夜辞官了呢?让我们先比较一下陶渊明出仕,担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吧。出仕前,他的生活十分困窘。《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而在担任彭泽令八十余天后,他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是有房有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车有船(“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而且还“童仆欢迎……有酒盈樽”;甚至,在归来最初的三年里,他躬耕、爬山、做诗、喝酒,颇感惬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如果不是四十四岁那年,一场大火将他的家焚毁一空,陶渊明绝对不会落到终年辛劳、难以糊口的地步。也就是说,短短的八十余天时间,陶渊明的家境由贫困走向了富裕,甚至积攒了足够后半生潇洒生活的费用。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靠一个区区彭泽令的俸禄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他也许有大量的不法收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督邮这个官职。“督邮”,《辞海》的解释是:“官名,汉代各郡的重要官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用现代的话说,督邮是公检法的人。 于是,我们明白了,陶渊明有经济问题,最起码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他见督邮前来,大事不妙,便逃之夭夭。也就是说,彭泽辞职,或许是陶渊明畏罪潜逃。这样说,不够温柔敦厚,但也许更接近历史与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