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整个国家都非常的动荡,慈禧为了过60大寿,竟然挪用了公款,而清朝的官兵又懒散惯了,长时间不训练,他们在部队当中只是为了混些钱养家糊口罢了!这次挪用公款也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在战争失败后出现了很多的爱国者,并且他们试图改变国家当下的状态。比如说像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些人,他们都受过西方的新式教育,所以他们试图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之后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首的人发动了戊戌变法,但谁能想到,虽然他们说服了光绪帝,这个变法却也只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而且戊戌六公子还在菜市场被斩首了。在戊戌六公子被斩首的时候,菜市场聚集了很多的百姓,他们竟然一个一个的全拍手叫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戊戌六公子做的都是对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们为何要遭到如此对待呢?
首先,清朝真正的掌权者是慈禧,而慈禧是一个老顽固,她比较相信老祖宗的东西,这些整天唱着要变法的人,不就是想改变老祖宗的东西吗?虽然光绪帝同意了变法,但是由于变法触及到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慈禧特别的生气,甚至因为戊戌变法把光绪帝给软禁起来了!这下皇帝都被软禁起来了,发起戊戌变法的那些人就能够好过吗?慈禧下令把谭嗣同等六人(康梁二人听闻消息逃亡海外)给抓了起来,光绪帝被软禁起来之后,谭嗣同还想着可以把光绪帝给救出来,然后一起把戊戌变法给顺利的实施下去,但没想到他最终还是被押到了北京的菜市场斩首了。
另外,百姓之所以会在戊戌6公子在斩首的时候拍手叫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一些人没有太大的国家危机意识,而且对于变法的重要性也不太了解,所以戊戌六公子在押往菜市场的过程当中,百姓们都朝他们丢菜叶,并且还对他们破口大骂!普通的百姓,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朝廷告诉他们,变法会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所以百姓就非常的愤怒,把戊戌六公子当成了罪人。百姓在这场变法当中一直都是旁观者的角度,戊戌六公子被斩首的时候,百姓们只是想过来凑个热闹,顺带骂一下他们罢了,当他们被斩首完之后,整个菜市场又会恢复成从前热闹的样子,所有人都不会把被处死的戊戌六公子放在心上,也根本不会有人去追究他们被处死的真正原因。
戊戌六公子当中的谭嗣同在当时可是大名鼎鼎的文化人,而且在文化人眼中是非常有威望的,他在去刑场之前没有表现出一点的害怕,并且还说革命总是要流血的,他愿意开这个头。谭嗣同到死前,还希望能够用他的血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他认为这样他就能够死而无憾了,但事实证明,百姓对他们的死根本无感。
当时国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所以只有国家改变了,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戊戌变法主张西方的新式教育,并且还开了很多的学堂,而且还主张罢免一些没有什么建树的官职,因此这场变法是必须要得罪很多有权有势的人的,这些人都希望主张变法的人赶紧死。若是变法长时间宣传下去的话,势必会影响更多的人,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就没有办法继续享受安逸的生活了。因此他们就想尽办法在百姓中散布,变法是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水深火热的谣言,这些百姓们希望国家能变得越来越好,但是他们没能力去判断戊戌变法究竟是好是坏,因此在有人告诉他们变法不好的情况下,他们就想着还不如过本来的生活。
戊戌六公子的所作所为是一个好的愿景,他们不希望民众在被黑暗统治,他们希望一切都能够有所改变,但是他们的力量太过于薄弱了而且也太过天真,因此最终牺牲了,而百姓们的反应也着实让人心寒。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时,周围的百姓都拍手叫好,这和当时民众的愚昧,其实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没有老百姓为戊戌六君子叫不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戊戌六君子的行为,他们受封建思想的荼毒颇深,难以更改,已经深入骨髓。
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图存运动。这场变法的目的是希望改变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然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并非是小小的一场改革变法就能动摇的,而且君主立宪制度在我国是走不通的。变法不过实行了103天,就因为影响到了顽固派的势力和大臣们的以及慈禧的利益,而宣告结束了,光绪帝也被慈禧囚禁了。一场变法就此结束,梁启超、康有为逃到了国外。
在我们中学的历史上我们都学过戊戌六君子的故事。我们也耳熟能详的记得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说过的一句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说完这句话之后便慷慨赴死了。
在中国历史上近千年的思想影响下,封建时代的人们,在心底有一道红线,那是他们生活的规范,他们不敢跨越。民众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智力,质朴的人们,认为顺应统治者的思想便是忠君,便是爱国,而忤逆统治者思想的便是反贼。也因此在戊戌六君子,为了新时期的理想而赴死的时候,他们会在一旁拍手叫好。那时候的人们是愚昧的,是无知的,但这和那这和古代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是离不开的。
想想鲁迅先生的《药》,我们便会明白,那些围观者绝大多数都是去看热闹叫好的,很少有人去专注被杀头的是谁以及他做了什么。戊戌六君子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想着救亡图存,却被自己的朝廷给押赴刑场,又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了刀下冤魂。
每当谈起戊戌变法,总会无比惆怅。面对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的一批知识分子,借赴京科考的机会发起了公车上书,几经鼓吹宣传之后,深得光绪帝赏识。随着《定国是诏》的颁布,被寄予厚望的戊戌变法就此展开了。
然而,康梁等人将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变法的措施又触及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因而这场变法仅持续了三个多月便被迫中止了,故又称“百日维新”。
手握实权的慈禧,下令将控制了光绪帝,并把这个可怜的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却对外宣传绪帝染病,暂不能亲理政务,由慈禧太后“临朝听政”。
在控制光绪的同时,顽固派还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员,关键时刻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出逃,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等人被捕并随后判以斩首。
谭嗣同等人被捕并遭受屠戮,在百姓眼中更像是一场“神仙打架”。他们不清楚什么是维新,也不清楚变法是为了什么。这既是文化水平决定的,也与戊戌变法脱离群众的局限性有关。
历时百日的维新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外交等诸多方面,可真正得以实行的举措,却寥寥无几。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又下令废除了绝大部分维新措施,仅仅有京师大学堂等个别项目被保留下来。
可以说,高居庙堂之上的光绪和他身边的维新派们,在紫禁城里折腾的半天,老百姓却还没弄清楚到底在干什么。可是,这边朝廷以谋反的罪名大肆搜捕维新党,并要在菜市口开刀问斩,却令人兴奋不已。
爱看热闹,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当然了,似乎冶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如此。所以,当谭嗣同等人被以谋反的罪名处决时,围观者自然会连声叫好了。当然,其中也有胆小的,或许,那部分人,是捂住了脸,透过指缝观看了这场血腥的行为。
谭嗣同面对逃跑的机会却毅然回绝了,表示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然而,如今想想,他即便是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也唤不醒那些为官的喝彩者!
当时的民众被压迫惯了,觉得造反不是好人做的事。觉得造反的人都是引起战争的人,所以才这样。
因为当时居民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也不接受的当时这些人的开明思想,认为那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