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文,简要分析宰我和孔子对“礼”“乐”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024-12-27 23:03: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 宰予,字子我,是孔子诸弟子中很有个性或者说很另类的一个。)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子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不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为父母守制三年是古礼,孔子的解释合情合理,认为人出生后三年方能离开于父母的怀抱,所以人当为父母守丧三年。而宰予认为丧事居哀,一年即可,其理由是君子三年不行礼乐,将礼崩乐坏;而农夫若三年不事稼穑则更为不堪。师生二人在此问题上的着力点各有侧重。孔子出于感性或曰情感,他认为,这种“守”必须建立在心理情感的原则(即“心安”)上;而宰予出于理性或曰实际,似乎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些。

附:
这次对话一直被认为师生之间观点的冲突。其实孔子未必就认为为父母守孝期间什么都不做,只要能做到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就可以了,他强调的是“情”,情感的真诚才是关键;所以他在回答宰我的疑问时便以是否“心安”反问于宰我。如此看来,宰我的辩驳无疑有强辞夺理的成分;而宰我“心安”的回答尤令孔子不满,“予之不仁也”背后蕴含着的该是多么深的失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