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积极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会危害其身体健康。对此,许多心理学家曾作过大量研究。例如,有人对于情绪和消化功能的关系作实验,证明人在进餐时情绪愉快,能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强。相反,进餐时情绪恐惧不安,会抑制胃液分泌,而使人不思进食。美国有位学者把同一窝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喂养,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身旁拴了一只狼。狼虽然碰不到羊羔,但羊羔随时可以看见狼。另一只羊羔的身旁没有拴狼。不久,前者由于情绪恐惧而不愿进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后者进食始终很正常,长得很健壮。这一实验的对象虽然不是孩子,但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同时,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成为幼儿参与学习的动力。以往,许多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发展,因为急于拔苗助长而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幼儿求知欲望及智力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
此外,积极愉快的情绪还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幼儿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情绪经常处在积极状态的幼儿,对成人的各种指示一般都乐于接受,这样就有利于他们形成友善、合作、遵守规则、独立自主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分享话题(一):
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影响的,幼儿的情绪尤其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以成人要有意识地以愉快的情绪去感染他们。经常发怒的幼儿及情绪焦虑的幼儿,基本上都是因受父母的影响所致。有的幼儿虽然父母的心情较好,但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迁就,因而脾气暴躁,经常发怒。2、细心了解需求,恰当给以满足。
幼儿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如果需求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有时幼儿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成人必须细心体察、了解,随后正确对待。3、允许情绪准备,巧妙提示方法
有些家长在教育幼儿时,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幼儿立刻听从,不给他们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机,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使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所以,成人要尊重孩子,
给孩子留有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成人要求。同时要知道,孩子接受提示要比接受谴责和命令容易得多,当我们给予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当然,要使这些技巧有效实施,必须和孩子建立深厚的情谊,让孩子喜欢上你;同时要切记,孩子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说教,因此成人的提示越短越容易记住。4、提供锻炼机会,体验成功快乐。
不要让幼儿仅仅在满足吃、穿需要时才产生愉快、喜悦情绪,应同时让幼儿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更要注意这一点。让孩子经常和小同伴玩,在家里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得到充实,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和愉快。 分享话题(二):当孩子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采用哪些策略转变他们的情绪?1、识别接纳消极情绪
人们常用“四月天,孩子脸”来形容孩子的情绪易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搞清楚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是理解和引导孩子行为得关键。此外,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尽管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但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我们也要学着理解和接纳2、帮助摆脱消极情绪倾诉求助(告诉亲近的人)合理宣泄(运动)转移情绪(听音乐、看书、游戏)避免诱导(不要询问不愉快的事)3、引导幼儿控制情绪学会忍耐(角色游戏)延迟满足(轮流活动、榨果汁)暂时隔离(对于过激行为不宜以暴制暴,建议采用“暂时隔离法”,转移到相对安静单调的地方,并且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