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陆游
人家连水影,驿路在山峰。——姚合
雪花翻海鹤,波影倒江枫。——包佶
人和树木倒影在水中用古诗来形容
元好问《泛舟大明湖》:“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张先(子野)《题西溪无相院》:“浮萍破处见山影。”
体物穷形尽相的像唐代谢偃《影赋》:“平湖数百,澄江千里。
群木悬植,丛山倒峙。
崖底天回,浪中霞起。”
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纯浸山,影动袅窕冲融间。
船底冥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又《渼陂西南台》:“颠倒白阁影,错磨终南翠。”
窦庠《金山行》:“有时倒影沉江底,万状分明光如洗。
乃知水上有楼台,却从波中看启闭。”
其中刻画最为细致的是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
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轻。”
清代钱牧斋(谦益)在《初学集》中盛赞杨无补“闲鱼食叶如游树,高柳眠阴半在池”一联,野正是由于这联中的鱼如游树之语给人以新奇生动的艺术魅力。
这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采薜荔兮水中,罾何为兮木上?”大概也应该看作是水中倒影的形象。
“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秋潦水清的时候,而湘江的水又正是以“漫江碧透”为其特征的。
毛的词《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其中“翔”字的运用正得艺术神髓。
元代诗人杨敬德《临湖亭》:“鱼在山中泳,花从天上开。”
王铎《水花影》:“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
明代阮大铖《园居杂咏》:“水净顿无体,素鲔如游空。
俯视见春鸟,时翻藻荇中。”
1、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春思 2、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相思儿令(中吕宫) 3、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宴春台慢(仙吕宫) 4、隔帘灯影闭门时.——醉桃源(大石调) 5、风影轻飞.花发瑶林春未知.——采桑子(双调) 6、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中吕调) 7、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天仙子(郑毅夫移青社·中吕调) 8、草树争春红影乱.——木兰花(般涉调) 9、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般涉调) 10、固向鸾台同照影.——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般涉调) 11、鸳鸯集、仙花斗影.——双韵子(般涉调) 12、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鹊桥仙(般涉调) 13、风乌弄影画船移.——芳草渡(般涉调) 不过,人们最熟悉的还是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帘幕卷花影.
堕絮轻无影.
2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