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以下是我的回答,望采纳
第一,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了,可文化水平却下降了。例如,一些综艺节目虽然很不尊重人,但还是有很多人去看,但有些文化教育类或科普类的节目收视率却降低了
第二,很多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都存在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或者农村之中,挖掘不出来
第三,既然挖掘不出来,保护的能力也就不够,很多本应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的人,都出外打工,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率大大降低
第四,有些传统文化的技术难度也偏高,对传承者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宣纸刺绣就是其中之一,继承者必须要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这样下来,培养一个继承者,就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中央台好像有一档节目是专门发掘传统文化工艺的,你可以搜来看看,很不错。
而另一种所谓的实学理论最终毁灭了这种"心性"之学,于是人格在沉沦,一个伟大的民族陷入奴化的深渊。从这一点说,贺瑞麟显然要理性得多,虽然不免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但是他仍然坚持着理学的堡垒,例如在讨论周敦颐的《太极图》的时候,他承认"自子朱子大加是正。。。而後周子之书之真乃得而见。"进而写到:"或有以得周子精要之所在,而上承洙泗,下启洛闽,绵圣傅於不坠,振道统於中兴,所谓不由师传,再辟浑沦者,於此亦可知矣。"
贺瑞麟言论的时代背景已经是光绪年间了,南方的康有为从古文经学转向今文经学,而后甚至告别了经学。此时以考据学和实学对心性之学的否定,已经导致中华文明整体的堕落。一个没有信念,也没有人格的社会在实践上,也就是在政治、文化和科技上,远远地被原来落后的西方社会抛在后面,以至于国已不国了。于是人们不能不否定满清奴化文化,甚至认为应该抛弃已经被严重污染的中华文化,而主张全盘西化。尽管如此,在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时代,对于满清奴化文化的批判仍然沿袭着满清奴化文化,一种庸俗化的实学――庸俗唯物主义主导着社会。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至于造成社会道德的沦落,而是我们社会道德本身就没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奴化文化总是踊跃而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我们无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候,当物质的文明已经为精神文明的提升创建了基础之后,一种崭新的气象在中国显现。07年的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其一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国学讲座引起了广泛的热情和讨论――优质文化的产生似乎如此柔弱,但是生在春天,必然长在未来;其二是卑俗文化的代表,统治了十多届春节晚会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逃荒文化终于受到社会广泛的质疑――准确地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逃荒文化是满清奴化文化的附产品。
比如科举,因为痛恨官场舞弊八股腐败,科举制度也一并被连根拔除了,凡此种种,因噎废食之例不胜枚举。
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必定十分尊重自己和自己的传统文化。纵观历史,那些推到了圣人塑像的“伟大人物”最终难逃也被后世推倒的命运。文化也是如此。
“看中国文化要到日本韩国”,悲哀啊!
尊、敬、崇、尚之风若盛,则民族之灵魂尚存,民族之精气神长存。汉民族传统文化也需保护,汉民族传统文化亟待拯救。
中华文化事实上得到巨大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腾飞,在我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概莫,中国的外交为中国获得众多的国家的友谊和支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世界主要国家都有汉学院,在中华盛行的大乘佛学传遍世界,反哺印度。中国的儒学是世界公认的未来发展的主体文化,因为这种文化能解决其他文化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教育青少年使他们从懒惰变为勤劳,怠废变为上进,萎缩变为积极,成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提供了文化保障。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得到传承,而且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是事实。
社会风气不行 向季羡林研究那梵文,世界上就他一个人能看懂,国宝级人物,他去世后,也没个徒弟继承他,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