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成就报告

2024-11-25 09:07: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时间上说,《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600年。当中哪一首诗产生于哪一代,这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在这段大约600年间流传下来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楚词》到什么时候呢?是到战国的中期,作者是屈原,他生在公元前340年,出生是没有疑问,可以从《离骚》得到考证;但他的卒年前277年是有疑问的。您不要这么细,只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就是公元前479年,这是孔子的生卒年。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伟人,最伟大的人,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像他那样深远,那样的丰富。他的《论语》一共是20篇,511条,以后讲散文时再细讲。有一种说法,说《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从文献的研究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在孔子8岁时,就是公元前494年左右,已经有“诗三百”这样的文献记载了,“诗三百”就是《诗经》,因为到汉代把“诗三百”捧到经典的地位。虽然孔子编纂删改《诗经》是不可信的,但是孔子非常推崇《诗经》,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学诗,一个人就没法开口说话。我在给大学生讲课时对他们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走到哪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最突出的事情应该记住。像公元前500年,中国有个孔子在那里,公元前300年有个屈原在那里。回过来说,《楚词》的时间是战国的中期,就是公元前300年。战国是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蓬勃发展的时期。跟屈原同时代的还有孟子、有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诗经》是公元前600年,《楚词》是公元前300年,这个之间相差多少年?300年。这300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而是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春秋的后期到战国的前期,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所以社会形态要求文学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诗歌几乎是一张白纸,散文却应运而生。这个低谷正是散文发展的浪峰,第一个浪峰。 第二在地域方面,《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它一共有305篇,15个诸侯国的国风。国风是160篇,雅是105篇,颂是40篇。15个国风,国就是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山西、河南;从陕西过来到河北、山东,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屈原是楚国人,是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人,所以《楚词》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这是第二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时间方面,第二个概念是地域方面。 第三个概念,《诗经》主要是民歌,是集体歌唱,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而屈原是中国诗歌是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从《诗经》到屈原,中国诗歌发生了一个伟大的飞跃。什么飞跃呢?就是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抒发自己的心胸,自己的理想,对祖国,对家乡的爱的感情。 《诗经》一共305篇,取其概述称为“诗三百”。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最先时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其他都排斥了,独尊儒家,把“诗三百”捧为《诗经》,“经”就是经典。我们知道,经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认识它,不能篡改它,修正它,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经典著作。汉代不仅把“诗三百”捧为《诗经》,而且摆在“五经”之首,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礼记》,易就是《周易》,春秋就是《春秋》。先辈教孙子辈的时候要这样背:诗——书——礼,易——春秋。而屈原的作品《楚词》保留下来是25篇,其中有二篇是伪作,是假的。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是《离骚》。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因此中国有个词,叫“风骚”。风骚并称表示文学才华。这本来是个很好的词,但在流变过程中就变味了,如说“你挺风骚的”,他会很生气的;其实应该是好得不得了。毛泽东诗词写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面再简单说说《诗经》305篇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呢?是反映社会现实,男女爱情的歌唱。大而言之,世界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人以外的客观世界,社会,战争,自然灾害都是客观世界。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喜怒哀乐,人的悲哀,理想,快乐,慰籍等等都是人的内在世界。《诗经》在反映客观世界方面有很多好的诗篇,例如像《罚檀》反映的劳动生活:“坎坎罚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你不干活,怎么取得别人这么多的粮囷?“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你不去打猎,你们家里怎么挂了这么多野兽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解释是,你们不干活却得到好吃的,不是白吃饭吗?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有一条,这首诗反映了阶级社会开始产生了这样一种劳而不食、食而不劳,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平均的社会。《诗经》的内容除了对客观社会的描写以外,就是对爱情的歌唱。它的第一篇是什么?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然后就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写的非常非常好。在《诗经》中对爱情的歌唱,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另外有一篇《静女》,写男女约会,男的已经来了,女的故意躲起来,小伙子急得不得了:“静女其姝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然后女的出来了,女的送给男的一个彤管,小伙子特别特别高兴,看得非常非常宝贵。有一种说法,彤管那是笔,而有的说是茅草,但不管怎么说,它表明一件普通的东西,一旦染上爱情的情感,就变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信物。而信物在相爱的人的眼中,它比什么都宝贵。所以诗最后说:“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因为彤管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另外,像很美的诗歌叫《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朔洄从之,道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它写出了人的一种追求,对心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那样一种朦胧的状态。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在哪里?在追求的过程中是最美好的,一旦得到手,最美好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变化。 《诗经》的形式,我想讲两个方面。我刚才说,原始歌谣是两个字一句,而《诗经》基本句型是四个字一句,所谓四言诗。而从《诗经》以后,四言诗就不是主流了。汉代的《乐府》诗是五言诗。写四言诗,有个别人写的很好,例如,曹操,他写《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是什么?是最早造酒的人,指酒。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从句式方面说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两言,到四言,到五言,到七言,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另外,《诗经》在章节方面有一个特色,第一段以后的第二段只改变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其它完全一样,只在关键的地方有几个不同。这种重复形势叫“复踏”。例如写一个失恋人“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歇兮。”你看,只改变了四个字。在以后的民歌中,经常有这种“复踏”形式。这种“复踏”形式表明了一种情感,一次歌唱之后,还可以反复歌唱,反复歌咏。它的缺点是比较呆板,是简单的重复。所以后来的文人,很少这样写。 在艺术表现方面,诗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手法是“比兴”。所谓“比”,以此物比彼物,如说,她脸像苹果一样;所谓“兴”,是先描写一件事物作为开头,但下面写的并不是这件东西,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如,“山丹丹开花那个红艳艳,革命人民跟着毛泽东”,“山丹丹开花”与“跟着毛泽东”是没有关系的,它是一种兴起,不能一张嘴就唱“跟着毛泽东”。在《诗经》当中有“比”,有“兴”,有“比兼兴”,例如像“关关雎鸠”就是“比兼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永久,纯洁,这是“比”。也可以说,没有比的意思,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叫“比兼兴”。“比兴”的手法是《诗经》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再谈《楚词》,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从内容上说,最精华是《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