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庄子以为哪些人达到了 逍遥的境界?说明原因

2025-02-01 12:57:3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庄子是用斥鴳和鲲鹏来比喻截然不同的人的境界,见识的高低

他把人大概分为三个境界:
(一)斥鴳,指的就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国者,是有待于外,其实眼界就像斥鴳一样小却不自知,这是最低的境界
(二)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没有追求什么,但有待于内;列子御风而行,是有待于自然和方术。这两个人虽然不凡, 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三)结尾处庄子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显然,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所凭借,悠游自然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就是逍遥的境界。

个人理解~

回答2:

是(5)。斥yan与宋荣子之笑都表明他们不能做到物我合一,“知”“行”“德”“能”四种人被功名利禄所羁绊,鲲鹏和列子都要依赖风,他们都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句表明庄子认为这些人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回答3:

《逍遥游》的主旨是论证绝对的自由。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的境地。
若按提示,则宋荣子、列子、许由、姑射山的神人乃至拜见四位神人之后的尧都可以说达到了逍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