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章开头的引言,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新教材每单元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引言,主要介绍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历史脉胳和基本观点,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
2、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新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近两年历史会考中就有这样的材料题,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良好基础。因而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
3、预习要利用好材料图表,培养自己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新教材,图表数量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4、预习教材后的练习题,培养我们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后的一些练习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训练,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章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反思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能作到课前预习的学生还是寥寥几人,大部分学生还是忘记预习,究其原因可能是还不习惯在“副科”上进行预习,认为没有必要,上课听听就行了,做为教师,预习工作布置后,我也没能很好的进行检查落实,今后我会不断的改进,但是我相信,如果在课前预习能做到以上要求,自然就可以消除教师那种“一处不到一处舍”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了,而对学生来说不仅仅对历史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无限丰富并急遽增长,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其未来的发展不在你被教授了多少东西,而在于你能够学习多少东西。所以预习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自我,学会学习的过程。
看书。如对预习的内容有兴趣,就找点相关资料加深印象。如果没有兴趣,那就只能边背边骂古人咯。
历史预习,多是仔细阅读下教科书的章节,章节就是提纲,然后再看,每一章节的标题,最后深入到里边认真阅读。
我是文科生。
我觉得就是那个学校发的辅导书前面都有只是归纳
先看一遍书 再把只是归纳填了 再在书上勾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