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迷恋跳伞的富翁因事故造成脖子以下瘫痪,于是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当中,他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一位毫无经验并且刚从监狱释放的混混。身边人都不理解,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这样两个背景迥异的人,主仆之分,却出人意料的相处融洽。午夜他病发,他推他出门,在街头同享根烟。一起打赌,演戏骗警察为超速的他们带路。躲着所有人去山里跳伞,领略从高空俯视大地美景的征服感。他帮他打破瘫痪的自卑,成功抱得美人归。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搬上荧幕,成为当年法国票房冠军。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被拍的有趣、真实、自然、动人。我想,假使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本国,情况或许就是这样:衣不解带的服侍、牺牲自我、容忍病人的一切坏毛病和坏脾气。我们字典里的感动,常常就是这样被定义的,变成一种超越人性、超脱世俗的大无畏。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生与死都不再是拿来当噱头的泪点。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宁愿心随我动的放肆,也不愿随时像一个垂死者一样向旁人乞求帮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与感动无关,虽然无时无刻令观看的人感受到温情。
在电影后半段,富翁不想再让他陪着一个病人度过余生,于是他换了另一名看护。那位始终小心翼翼,稍有问题就以“他有病”来与旁人解释的专业看护,令他的心一日日苍老,越发怀念那个陪他玩、陪他疯、甚至拿瘫子这件事开玩笑的朋友。
在这个故事里,人性的光辉闪耀,并不在于他们之间,谁为谁做出了更大的牺牲,仅仅只是在于:你给我所想要的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愿的认可与提携。他们的学识、身份、地位迥异,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让对方感激。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无法被陌生人轻易触及的世界,不管是健康的人,亦或者身患重症的人。他们只有在遇到同类的那一刻,才会释放出一种夹杂着欣喜的善意。这种善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而是相信并且看重彼此的能量、真诚的表达自己,以及不把自认为的善强加给对方。
不要以善之名行凶,这或许是太多人都未能领悟的事。你认为她需要安抚和劝慰,而她其实只想着能不能一个人独自穿过黑夜。你以为他应该选择更好的那一个,于是百般劝阻,却不知道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选择或许是错的但却是心中所向。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毫无疑问都是真心关怀我们的人。可为什么,真正到了艰难之处,却对他们难以言苦,甚至想逃离他们。人与人之间,必须只能是因为在善恶观上达成一致,才可心心相通。旁人认为的善,往往于自身更像负累。旁人认为的恶,却是你认为的自由在高处。
他们为什么能超越阶层的成为心灵知己,并且即使后来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仍然常来常往。因为,他们读懂了对方的善。更因为,他们首先把对方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其次才是朋友。任何以情意为筹码,就想左右控制对方人格自由的,最终的结局都必然是毁了那情意。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
Philippe他是一个几近全身瘫痪的人,他唯一能活动的,有知觉的一个部位就是他的头部。所以从这个细节LZ您就可以知道,Philippe他有嗅觉、听觉、感觉,唯独没有的,是触觉。
这样下来,其实就解释了一大半了。LZ请试着跟我一起,再好好回忆一下。
Philippe生日那天,Driss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封笔友的回信,里面是一张那个女人的照片,当时Driss开玩笑地把它放在Philippe的胸前,其实是故意逗他玩儿的,但是您想,Philippe是多么希望他能拿起那张照片,然后好好的看一下她。
还有影片的最后,Driss给Philippe的惊喜是把那个女人带到了Philippe的身旁,试想,若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的话,肯定会握住女人的手,然后千丝万缕地诉说起来。可是Philippe独独不能,因为他无法触碰。
其实还有好多好多小细节,比如Philippe看书的时候只能用嘴巴含住一根笔去翻页,吃饭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等等等等。
最后,细心的您可能会发现,影片的英文名其实是Intouchables,是一个复数,之所以用复数,我想经过我的分析,您应该可以略知一二了吧。
Quill Hoang
首先 是他本身是残疾么 全身不能动 不能够触碰到其他的东西
其次 我觉得是指除Driss 别人不能够触碰到他的内心 不能理解他 不懂他 因为电影后面Driss走了 他对后来找来的护理都不满意 整日郁郁寡欢的
没看过这个电影。不过理解这个词不难。
无法触碰,或者因为能力达不到不能碰,或者因为敬畏不敢碰。个人猜测,极有可能是后者。
是不是有一种极美的东西会让你自感不配拥有?仔细看,就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