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前是这样说过:“任何一个孩子,照我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写作天才。”这样说,很像一个江湖骗子。现在很多孩子不要 说当什么天才了,就是要他按规定完成作文,就愁眉不展。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错不在孩子,而在我们的评价标准。我当时写这些话的时候,的确是蛮激动 的,蛮确信的。那天醒得早,想到这个,就睡不着,早上5点钟起来,一气写了三个小时。可以想见,当时我说的和想的完全一致,不是存心要骗人的。
后来听到了很多反对的意见,主要意思是说:“写作不是跳水体操,不是体力项目,不是靠训练靠培养的,写作是与人的性情涵养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是灵魂的宣泄,不能靠一二一那样去训练”我一想也对哦,顿时觉得很羞愧。
(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把每个孩子都养成作家,而不能都养成体操运动员。)
但是--但是,我现在排除了自我怀疑的干扰,依然坚信:每个孩子,照我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写作天才。
语言表达,一定不是某些人独有的特异功能,每个孩子都有语言表达的潜能。报纸上常有些“童言无忌”的栏目,比如:“被子晒过了,上面有太阳的味道。” 孩子对词汇的吸收和灵活表达能力,是令人吃惊的。他们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但是到了中小学学习作文的时候,他们忽而变得迟滞了,很多孩子甚至患上了“书面 文字失语症”和“语言表达恐惧症”。
(我也有这个问题,我没找到自己的语言。王小波,村上都是语体家,有自己的语言。)
主要责任在于我们的标准太偏狭,规定太多太死。这个是不能写的,那样写是不好的,只要标准再宽容一些,就可以把每个孩子的语言才华开发出来。蒋方舟刚刚写字的时候,我对她的表达也是不习惯的,比如她早期写的《亲嘴大王》:
“第一个是W,现年七岁,圆脸……”
我一看就说:“怎么这样写人?好像写通缉令似的!”我真实的想法是觉得这种语言不美,没有水准。可以像《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一样,先渲染一下嘛。就 像这样写:“一只大花蝴蝶从我身边飞过去,带着一阵凉风,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倩倩!”蒋方舟说:“啊?原来写人是要这样写的?那我不会写!”我连忙说: “算了算了,就按你的吧!”
蒋方舟在写过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但是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在这地方,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
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段话满是毛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是不规范的;四个“啊”,啊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连用三个意思近似的成语,累叠重 复。但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引用这段话的时候说:“写得太漂亮了。”指孩子对词语的吸收能力很强,在抒情手段不够的时候,能够创作性地使用这些词,把自己的 意思表达到最畅快的程度。可见,评价的标准不同,结论是完全相反的。
孩子对自己的表达其实没有多少自信,大人之类的“权威”一否定,立刻就改掉了。而大人们标准又不一致,有的大人单一得很,只知道“风轻轻的,草柔柔 的”是漂亮句子。小孩子左走右走都被否定,不要多久,我相信只需五六篇作品被否定,他就完全丧失表达的快感,对文字开始厌恶和畏惧了。
如果说我有一些方法的话--对起步的小孩子来说,可以这样做:
第一:自由的字数。小学二三年级写作文,一般要求二三百字,初中六七百字,高中七八百字,逐渐往上涨,给人的印象是:把文章写长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几乎要化将近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是不对的,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蒋方舟第一篇文章写了400百字,我觉得很高兴,原来写文章不用从造句开始练起。她的第二篇文章写了六百字,第三篇文章写了1500字,无论怎么看, 都是很合标准的散文。我的结论是,你要求他短,他就只能写这么多,成为一个总是迈不过去的坎儿。你要求他长一点,他也不是办不到。可能有些专业人士会觉得 不满:文章的长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短有短的精粹,长有长的充实,写成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也不好。
(学作文先从造句开始,这是不是一个谬误?文章是个整体。)
蒋方舟刚开始写文章,有一些二三百字的短文,也有二三千字的长文,一般文章是一千字左右。二年级时,写了一篇游记,五千多字,把一本作文本写完了。她 愿意罗嗦下去,肯定是有什么内容在前面吸引她,她只能写短,那就是的确没什么好写的。这样,她的注意力就专注于叙述和表达,字数根本就不是障碍,可以根据 内容的需要自如地伸缩。
(回归常识)
读者对文章的长短可能并不在意,好像一只羊也是养,一群羊也是放,总之是羊倌放羊就是了。但是对于羊倌来说,在纸上放牧十个字和放牧一千个字,驾驭能 力完全是不同的级别。二三百字记一件事情,只能粗粗拉拉地写,根本没有学会完善地表达。千字文,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谈观点得自成一说,要在周围“培土” 让它立住,要谋篇布局,要考虑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要有一两件精彩的事例,要有凸现的细节。两百字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只能匆匆得出结论。就像随便宣布一 个人:“经过我长期观察,你是肠癌!”至于说,你是怎么观察的?用了哪些相关的医学知识?对比了哪些症状?做了哪些检查?这些都是不在考虑之列的。
当然,突破字数,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难管束的,特别是和学校里的标准不符。小孩子会觉得家长跟自己过不去,故意加码。同学们都开始写作文时,蒋方舟 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写短了,就说:“你害我呀,每次念范文都没有我!”我说:“将来每篇作文都要达到600-800字的,不然很难及格,不如我们现在就做到 吧。”只要做到几次,就会发现其实也不难,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思维,那样的表达。
第二,自主的命题。孩子们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做命题作文。也就是被动写作。有的人,不给命题,干脆根本不会写了。自主命题,也是有过程的,最开始的时 候,常常是聊天,蒋方舟说些她感兴趣的事,比如谁谁谁今天哭了,我就和她商量:“这个可以写吧?”有时候她说能写,有时候她说写几句就完了,写不成。只要 孩子说能写,实际上这篇文章已经在他心里成型了,根本不需要再指导什么。她说写不成,我再和她商量:“兑点水拉长一点行不行?把旁观的人罗嗦一下行不行? 把其他人的事编到他身上行不行?先讲个笑话行不行?”试着写写,好像也能凑一篇。
自主命题的训练,我原先以为过程会很长,至少要两三年才能够脱手,实际上,蒋方舟写了三四篇以后,就不需要命题了。还记得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下班 回家,蒋方舟说:“对不起哦,我今天只写了一点,不过我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我不懂》:“我不懂,为什么妈妈不喜欢我的同学/我不懂,为什么阿姨 说我拉琴像杀鸡/我不懂,为什么妈妈总是和爸爸睡……我不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不懂,蝴蝶和蝴蝶是怎样举行正式婚礼的”。这一首“诗”,就是她自主命 题的起步篇。可以看出,没有掺杂任何成人的意念,全都是小孩子发自内心的疑惑。
如果孩子自己有了表达的冲动,自然会寻找合适的表达方法。合适就是好的,至于《我不懂》算不算“诗”,根本就不重要。如果能从被动写作进化到主动写 作,以我看,根本就不需多教他什么了。或者说,如果要教什么,都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不过写作的冲动非常短暂和脆弱,有时候出门遛个狗就消失殆尽了,要时 时唤起和小心维护。
第三,自发的阅读。阅读和写作的互动作用,已经谈得很多,是不需怀疑的共识了。怎么夸大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也是不过分的。
笼统一点说,我认为孩子的求知欲都很强,都是爱读书的。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可能是某一类的书而已。比如被指定或者被限定的书目。
我的邻居有个小孩,只有十岁,不喜欢写作文,却写了不少武侠小说;因为她正在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个小孩,自己写了一个拯救海底公民的五万字中篇小 说,因为他看了不少类似的电影和科幻故事。写作的直接冲动,其实来自于阅读。看了喜欢的东西,心里神往,就想练练。甚至应考,也是如此。那些阅读过的东 西,特别是你真正喜爱过的,就永远地潜伏在你的体内,情急之中,它们被首先唤醒,拿来救急。比如讨论很多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大概就是这么写成 的。武侠小说里,常有些上进而愚笨的大侠,比如郭靖,平日里武功学得慢不见效果,但是危机时刻,他是记得那些要领的,一用,果然威力不小,以后就真的成为自己的功夫了。
特别是要注重一本好书的引路和跳板作用。如果他对一本好书有兴趣,就应当扩大“战果”,让他读其他内容相关的书,直到看够了为止。蒋方舟在书店里看到 美国游记作家比尔·布赖森的一套书,很喜欢,但是小气只买了一本,我第二天又去全买了来。就好比你如果真心佩服人家的功夫,就不要只学左腿或者右臂。这样受益才会大。
可能这会打击到你。我的女儿作文写的也非常好,我很希望写作能成为她将来的的爱好,而不是未来的作家职业。 也许我的想法片面了,仅供参考。
多看各种课外书,历史,写作,课外知识都可以。提高文学修养,锻炼丰富的思维能力(不仅对作文有好处,理科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还要丰富词汇量,在平时多留心身边的小事。哦!对了,语言表达力也是很重要的。
多接触生活。生活就是百科全书。
多看点书,多出去走走,不过还是要看她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