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庄重雄伟,但令人遗憾的是,孙中山这样伟大的革命家的陵墓却没有墓志铭。
1、陵墓竣工后,树立墓志铭,概述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抒发国人敬仰之情,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虑再三,认为唯有与孙中山交谊密切,且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能胜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说:“论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铭惟我能胜,亦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作墓志。”孙中山治丧委员会也于1925年3月15日发出通函,正式邀请章太炎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就这样,章太炎怀着对孙中山的伟大敬意,写下了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
2、但是,章太炎平日对蒋介石的为人及其逆三民主义政策深为不满,斥责蒋介石的革命不是革命,而是革中华民国的命;同时,章太炎当仁不让撰写墓志铭也使蒋介石丧失了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因此,蒋介石对他忌恨在心,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和党国代表的名义拒绝使用章太炎撰写的墓志铭。因此,中山陵建成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对此,章太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正中立高达9米的丰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出自谭延闿手笔。1928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
很多说法,但其实就先生的一句遗嘱: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从1925年到1949年,国民党就一直处在内战、动荡、分裂流亡中,期间很多人都有提议,但最终都羞于动笔,不了了之,建国后就更无人提及,其他都是政治攻击、政治作秀,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