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小说基本上是由男人和姑娘的对话构成,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的气氛似乎有些沉闷,姑娘就采取主动的姿态,称远处群山的轮廓在阳光下“看上去像一群白象”。但男人有些心不在焉,他只关心一个话题,就是想劝姑娘去做手术。姑娘显得紧张和忧虑。男人就一再解释和安慰: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用空气一吸就行了。我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办法。但如果你本人不是真心想做,我也绝不勉强。姑娘终于急了:你再说我可要叫了。到这里小说的内在紧张达到了高峰,男人就支放旅行包等列车进站。回来的时候问姑娘:你觉得好些了吗?姑娘向他投来一个微笑:我觉得好极了。小说就这样戛然而止。
这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短篇小说结尾,评论家称为“零度结尾”。和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戏剧化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正相反,这种“零度结尾”是平平淡淡地滑过去,像结束又不像结束,把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我们不知道男人和姑娘以后会怎样,是不是做了手术?手术之后俩人是分手了,还是依旧像从前那样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海明威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他只是像一个摄影师,碰巧路过西班牙小站,偷拍下来一个男人和姑娘的对话,然后上火车走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他们从哪里来?是谁?又到哪里去?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小站?海明威可能并不知道,我们读者也就无从知晓。
昆德拉解读《白象似的群山》时认为人们理解这篇小说有一种道德主义倾向,譬如小说的法国译本就把题目译成《失去的天堂》,意思是无辜的姑娘在人工流产事件中把天堂般的过去失掉了。这个过去的天堂可能指少女的纯真烂漫,也可能指过去幸福美满的时光。但实际上,这绝不是一篇道德小说,而是一篇情境化的具有多重可能性的小说。昆德拉在汉译《被背叛的遗嘱》中,花了近十页的篇幅讨论《白象似的群山》。他认为,这部短篇能够使人们从对话出发想像无数的故事:男人已婚并强迫他的情人堕胎发对付他的妻子;他是单身汉,希望堕胎,因为他害怕把自己的生活复杂化;但是也可能这是一种无私的作法,预见到一个孩子会给姑娘带来的困难;也许,人们可以想像一下,他病得很重并害怕留下姑娘单独一人和孩子;人们甚至可以想像孩子是属于另一个已离开姑娘的男人的,姑娘想和美国男人一起生活,后者向她建议堕胎同时完全准备好在拒绝的情况下自己承担父亲的角色。至于那姑娘呢?她可以为了情人同意堕胎;但也可能是她自己采取的主动,随着堕胎的期限临近,她推动了勇气……昆德拉的解读使小说的情节得以多重地猜想下去。而人物性格也同样有多重性:“男人可以是敏感的,正在爱,温柔;他可以是自私,狡猾,虚伪。姑娘可以是极度敏感,细腻,并有很深的道德感;她也完全可以是任性、矫揉造作,喜欢歇斯底里发脾气。”
昆德拉最后下结论说:“隐藏在这场简单而寻常的对话背后,没有任何一点是清楚的。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说和那个美国人所说的一样的话,任何一个女人也都可以说和那个姑娘所说的一样的话。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或不爱她,他撒谎或是诚实,他都可以说同样的话。好象这出对话在这里从世界初创之日起就等着有无数对男女去说,而与他们的个人心理无任何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多重讲述的故事,可以一遍遍补充不同的前因后果进行不同的阐释。如果把《白象似的群山》改成剧本,根据不同的前因后果写几个不同的脚本,应该是个非常好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