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十二回赏析

2024-12-19 01:01: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西游记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写唐太宗相信佛法,召集天下高僧举行佛学研讨会,而佛祖正好令观世音菩萨到长安来察访到西天取经的有真实德行者。玄奘禅师正是他们既定的人选:

却说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就将佛赐的宝贝,捧上长街,与木叉货卖。

你道他是何宝贝?有一件锦蝠异宝袈裟、九环锡杖,还有那金紧禁三个箍儿,密密藏收,以俟后用。只将袈裟、锡杖出卖。长安城里,有那选不中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见菩萨变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将袈裟捧定,艳艳生光,他上前问道:“那癞和尚,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

菩萨道:“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那菩萨更不争吵,与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时,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星散朝而回,众头踏喝开街道。

那菩萨公然不避,当街上拿着袈裟,径迎着宰相。宰相勒马观看,见袈裟艳艳生光,着手下人问那卖袈裟的要价几何。菩萨道:“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二千两。”萧星道:“有何好处,值这般高价?”菩萨道:“袈裟有好处,有不好处;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萧星道:“何为好?何为不好?”

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又问道:“何为要钱,不要钱?”

菩萨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

萧星闻言,倍添春色,知他是个好人,即便下马,与菩萨以礼相见,口称:“大法长老,恕我萧星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陆大会,这袈裟正好与大都阐陈玄奘法师穿用。我和你入朝见驾去来。”

上文所写菩萨变化为光头赤脚的癞头僧人形象,一般无知的只是看表象的僧人哪里能识别!菩萨的袈裟与锡杖都是佛祖所赐的神奇之物,必须送给德行高尚、诚心向佛、意志坚定的僧人,这个人选非玄奘而何!

所要七千两银子只是一种识别是否真心向佛诚意传道的方法,佛祖与菩萨的目的是普度众生,所以,若是遇到真心向善的传道者,则可分文不收,以袈裟与锡杖奉送也。菩萨听玄奘宣传佛经,发现玄奘所传乃是小乘教法,不是大乘佛法,便高声批评玄奘法师,这就是去西天取经的缘起: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玄奘法师听菩萨之言,立即领悟向往,而唐太宗在菩萨显现佛法的感召下,也正想派高僧去西天取经: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

上文所写唐太宗与玄奘法师结拜为兄弟,亲自派遣法师去西天取经云云,并非历史事实,但西游记之描写如此,小说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虚构。

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坚强无比,从上文可见,而取经的目的则是普度众生,保护大唐江山世世代代,繁荣昌盛,因为众生觉悟,和谐共处,幸福快乐,则唐王朝即能传承万代,长治久安。

扩展资料

观音带着徒弟木叉现身了,他们化作两个疥癫和尚,在街上卖袈裟和锡杖。他们被刚退朝的萧瑀碰上,萧瑀见他们手拿袈裟,就带他们去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了大喜,他正需要这些。水陆大会开始了,玄奘在大会上说“小乘教法”,但不会说“大乘”。

两个和尚中有一个是观音,他化作金蝉子。给了唐僧袈裟和锡杖。水陆大会结束了。玄奘也应该去取经了。

写得对仗的句子有: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幢幡飘舞,宝盖飞辉。幢幡飘舞,凝空道道彩霞摇。宝盖飞辉,映日翩翩红电彻……

内容拓展:

1、《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2、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3、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回答2: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玄奘: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西游记》里的玄奘即唐僧。其母殷温娇,其父陈光蕊。小名江流,法名为玄奘,因受唐王李世民之托西天取经,与李世民拜为兄弟,成为御弟圣僧,李世民指经取号赐名唐三藏。
  大会:即水陆大会,也称水陆道场。佛教法会的一种。时间七至四十九天。主要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奉的都是以吃为主的食品。
  道场: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金蝉:如来的二徒弟因听经时打瞌睡,怠慢了师父,被如来贬到凡间,是观音菩萨引送投胎为长老的,就是现今的唐僧。
  本回提要:观音菩萨受如来委托,带着锡杖袈裟等宝物,到大唐寻西天取经和尚,此和尚就是当年如来的徒弟金蝉子,现今的玄奘。玄奘接受李世民的委托愿去西天,太宗封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以大唐为姓,唤唐三藏。于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离长安。唐太宗还为唐僧安排了两个随从和一匹银马和一个紫金钵盂。
  本回提示:
  1,交待了唐僧的前身,原来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
  2,告诉读者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唐僧到西天取经是为了取到大乘佛教的经典,这里也说明了唐僧取经的原因。观音菩萨对唐僧说,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大乘教法,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浑俗和光的意思为,浑俗,混同于凡俗,和光,即和一般的光尘一样。这里观音菩萨讲小乘教法只是和世上一般见解混杂在一起,并不是什么佛教的真谛。
  何谓大乘佛法?
  “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后所发展出来的新兴佛教运动的产物。
  为恢复佛教之真精神,在革新派之间乃逐渐兴起革新运动,其推动者即自称其教团为大乘或菩萨乘,而贬称传统保守的佛教为小乘或声闻乘。
  大乘之兴起约在西元前一世纪,由于此新兴教团拥有甚多共鸣者,因此其教势乃迅速扩大。而随着时代的进展,大乘佛教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1~300年)、中期(300~700年)与晚期(700~1200年)。初期大乘佛教有许多大乘经典产生,如《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皆以信仰、实践为中心。
  中期大乘佛教的经典,可分为三个系统 (1)如来藏思想系统,有《如来藏经》、《胜鬘经》、《大般涅盘经》等。(2)属阿赖耶思想系统的《解深密经》等。(3)综合两种思想的《楞伽经》等。这些经典对哲学思想的强调更甚于信仰实践。因此,以这些经典为基础,后来又产生了许多纯粹的哲学著作,例如 阿赖耶识系统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如来藏系统则有《宝性论》、《佛性论》等;两者的综合则有《大乘起信论》等。此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人。
  晚期的大乘佛教,除了继续前期的学问研究外,更有真言密教的兴起。真言密教的出现,是为了挣脱学问研究之流弊,并力图恢复信仰、实践的立场。因此,印契、真言、陀罗尼、曼荼罗等遂成为显示其教理学说的主要方式。此一时期的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以及为数甚多的陀罗尼及仪轨。
  这些大乘经典共通的基本思想,可归纳成四点
  一,诸佛以救度众生为其本愿,建立佛土以摄众生。佛是多面性的,既有为救度众生而显现的色身,也有真理之象征的法身。
  二,诸法皆是相对性的存在,是缘起性的空。从悟的立场立论,存在的世界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法性、真如。
  三,为证得佛所证之真理,同臻佛之境地,必须修菩萨行。六波罗蜜就是修行的主要内容,十谛是主要的修行过程。
  四,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众生自己也要确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
  大小乘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下列几点
  一,在宗教实践上,大乘以成佛为目的,而小乘则以达到阿罗汉为究竟。
  二,在理论上,对法空的解释,小乘对佛说很拘泥,认为(特别是有部)凡佛说的都实在。只要佛说有这类法,有这类概念,也就有这类存在。这是一种概念的实在论。因此,它们不承认万法皆空,最多只承认人无我,所谓人空法有。小乘中也有主张法无我的,如上座部,但也是用分析方法得出来的,如茶杯现在是完整的,它终有一天要被打破;如用分析方法去看,它也是不完整的,是无自性的。这样来理解空,当然很不彻底。如果一件东西要待打破时才能认为空,那么未破之前,很难有此认识。大乘的看法就不然,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所以说一切法的存在如幻如化。
  三,小乘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欲生活不可;而大乘,特别在其初期,则以居家的信徒为主。并且有些事只有在家才具备条件去做,例如布施中的财施,出家人不许集财,就不能实行。因此,大乘一开始,很重视在家,不提倡出家。
  四,小乘人自利,大乘人自利有利他人。小乘修四谛法,大乘修六度法门。小乘重于正见,大乘重于般若。
  中国所传十三宗之中,三论、涅盘、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诸宗,皆属大乘。
  3,和尚戒酒但不戒素酒,何谓素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水果为原料酿制的酒称为素酒,用粮食为原料酿制的酒称荤酒。一种解释是,采用蒸馏工艺酿制的酒,叫荤酒。这种酒透明清澈,酒精含量高,有害杂质少,喝了容易醉酒和上瘾。凡没有采用蒸馏工艺酿制的酒,成素酒。这种酒混浊,酒精含量低,有害杂质多,喝了不容易醉酒和成瘾。当然,这里分为荤酒和素酒,主要是让唐僧师徒既喝酒了,又不破解的变通办法。如何看待戒律,修心者与修身者就不同的认识,大和尚和一般比丘也会不同对待。
  4,唐太宗李世民在为唐僧送行时,亲自敬唐僧一杯素酒,并且在酒中捻了一樶尘土,让唐僧连酒带土喝了,意味深长。希望唐僧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不要忘了祖国,不要忘了大唐,不要忘了这片黄土地。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回答3: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玄奘: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西游记》里的玄奘即唐僧。其母殷温娇,其父陈光蕊。小名江流,法名为玄奘,因受唐王李世民之托西天取经,与李世民拜为兄弟,成为御弟圣僧,李世民指经取号赐名唐三藏。
  大会:即水陆大会,也称水陆道场。佛教法会的一种。时间七至四十九天。主要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奉的都是以吃为主的食品。
  道场: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金蝉:如来的二徒弟因听经时打瞌睡,怠慢了师父,被如来贬到凡间,是观音菩萨引送投胎为长老的,就是现今的唐僧。
  本回提要:观音菩萨受如来委托,带着锡杖袈裟等宝物,到大唐寻西天取经和尚,此和尚就是当年如来的徒弟金蝉子,现今的玄奘。玄奘接受李世民的委托愿去西天,太宗封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以大唐为姓,唤唐三藏。于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离长安。唐太宗还为唐僧安排了两个随从和一匹银马和一个紫金钵盂。
  本回提示:
  1,交待了唐僧的前身,原来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
  2,告诉读者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唐僧到西天取经是为了取到大乘佛教的经典,这里也说明了唐僧取经的原因。观音菩萨对唐僧说,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大乘教法,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浑俗和光的意思为,浑俗,混同于凡俗,和光,即和一般的光尘一样。这里观音菩萨讲小乘教法只是和世上一般见解混杂在一起,并不是什么佛教的真谛。
  何谓大乘佛法?
  “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后所发展出来的新兴佛教运动的产物。
  为恢复佛教之真精神,在革新派之间乃逐渐兴起革新运动,其推动者即自称其教团为大乘或菩萨乘,而贬称传统保守的佛教为小乘或声闻乘。
  大乘之兴起约在西元前一世纪,由于此新兴教团拥有甚多共鸣者,因此其教势乃迅速扩大。而随着时代的进展,大乘佛教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1~300年)、中期(300~700年)与晚期(700~1200年)。初期大乘佛教有许多大乘经典产生,如《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皆以信仰、实践为中心。
  中期大乘佛教的经典,可分为三个系统 (1)如来藏思想系统,有《如来藏经》、《胜鬘经》、《大般涅盘经》等。(2)属阿赖耶思想系统的《解深密经》等。(3)综合两种思想的《楞伽经》等。这些经典对哲学思想的强调更甚于信仰实践。因此,以这些经典为基础,后来又产生了许多纯粹的哲学著作,例如 阿赖耶识系统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如来藏系统则有《宝性论》、《佛性论》等;两者的综合则有《大乘起信论》等。此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人。
  晚期的大乘佛教,除了继续前期的学问研究外,更有真言密教的兴起。真言密教的出现,是为了挣脱学问研究之流弊,并力图恢复信仰、实践的立场。因此,印契、真言、陀罗尼、曼荼罗等遂成为显示其教理学说的主要方式。此一时期的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以及为数甚多的陀罗尼及仪轨。
  这些大乘经典共通的基本思想,可归纳成四点
  一,诸佛以救度众生为其本愿,建立佛土以摄众生。佛是多面性的,既有为救度众生而显现的色身,也有真理之象征的法身。
  二,诸法皆是相对性的存在,是缘起性的空。从悟的立场立论,存在的世界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法性、真如。
  三,为证得佛所证之真理,同臻佛之境地,必须修菩萨行。六波罗蜜就是修行的主要内容,十谛是主要的修行过程。
  四,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众生自己也要确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
  大小乘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下列几点
  一,在宗教实践上,大乘以成佛为目的,而小乘则以达到阿罗汉为究竟。
  二,在理论上,对法空的解释,小乘对佛说很拘泥,认为(特别是有部)凡佛说的都实在。只要佛说有这类法,有这类概念,也就有这类存在。这是一种概念的实在论。因此,它们不承认万法皆空,最多只承认人无我,所谓人空法有。小乘中也有主张法无我的,如上座部,但也是用分析方法得出来的,如茶杯现在是完整的,它终有一天要被打破;如用分析方法去看,它也是不完整的,是无自性的。这样来理解空,当然很不彻底。如果一件东西要待打破时才能认为空,那么未破之前,很难有此认识。大乘的看法就不然,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所以说一切法的存在如幻如化。
  三,小乘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欲生活不可;而大乘,特别在其初期,则以居家的信徒为主。并且有些事只有在家才具备条件去做,例如布施中的财施,出家人不许集财,就不能实行。因此,大乘一开始,很重视在家,不提倡出家。
  四,小乘人自利,大乘人自利有利他人。小乘修四谛法,大乘修六度法门。小乘重于正见,大乘重于般若。
  中国所传十三宗之中,三论、涅盘、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诸宗,皆属大乘。
  3,和尚戒酒但不戒素酒,何谓素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水果为原料酿制的酒称为素酒,用粮食为原料酿制的酒称荤酒。一种解释是,采用蒸馏工艺酿制的酒,叫荤酒。这种酒透明清澈,酒精含量高,有害杂质少,喝了容易醉酒和上瘾。凡没有采用蒸馏工艺酿制的酒,成素酒。这种酒混浊,酒精含量低,有害杂质多,喝了不容易醉酒和成瘾。当然,这里分为荤酒和素酒,主要是让唐僧师徒既喝酒了,又不破解的变通办法。如何看待戒律,修心者与修身者就不同的认识,大和尚和一般比丘也会不同对待。
  4,唐太宗李世民在为唐僧送行时,亲自敬唐僧一杯素酒,并且在酒中捻了一樶尘土,让唐僧连酒带土喝了,意味深长。希望唐僧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不要忘了祖国,不要忘了大唐,不要忘了这片黄土地。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回答4: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玄奘: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西游记》里的玄奘即唐僧。其母殷温娇,其父陈光蕊。小名江流,法名为玄奘,因受唐王李世民之托西天取经,与李世民拜为兄弟,成为御弟圣僧,李世民指经取号赐名唐三藏。
大会:即水陆大会,也称水陆道场。佛教法会的一种。时间七至四十九天。主要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奉的都是以吃为主的食品。
道场: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金蝉:如来的二徒弟因听经时打瞌睡,怠慢了师父,被如来贬到凡间,是观音菩萨引送投胎为长老的,就是现今的唐僧。
本回提要:观音菩萨受如来委托,带着锡杖袈裟等宝物,到大唐寻西天取经和尚,此和尚就是当年如来的徒弟金蝉子,现今的玄奘。玄奘接受李世民的委托愿去西天,太宗封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以大唐为姓,唤唐三藏。于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离长安。唐太宗还为唐僧安排了两个随从和一匹银马和一个紫金钵盂。
本回提示:
1,交待了唐僧的前身,原来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
2,告诉读者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唐僧到西天取经是为了取到大乘佛教的经典,这里也说明了唐僧取经的原因。观音菩萨对唐僧说,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大乘教法,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浑俗和光的意思为,浑俗,混同于凡俗,和光,即和一般的光尘一样。这里观音菩萨讲小乘教法只是和世上一般见解混杂在一起,并不是什么佛教的真谛。
何谓大乘佛法?
“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后所发展出来的新兴佛教运动的产物。
为恢复佛教之真精神,在革新派之间乃逐渐兴起革新运动,其推动者即自称其教团为大乘或菩萨乘,而贬称传统保守的佛教为小乘

回答5:

阿斯顿撒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