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实在主义,并很快成为“新实在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乔治·爱德华·摩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但是罗素的努力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是徒劳的。
20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逻辑原子论,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因此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实际上继承了马赫主义的理论。罗素又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这一理论企图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实际上却仍然是唯心主义。
爱因斯坦:他本是就是一个哲学家。他的科学成就哲学基础应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培根的经验主义。另外他很喜欢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大师康德的哲学,在13岁时就研读之。而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主要得益于斯宾诺莎和叔本华。在晚年他重点转向了神学研究,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上帝的存在。
广义上来说罗素是一名维物主义哲学家,但他的思想又是充满怀疑,和不确定的,所以不是一名纯粹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爱因斯坦 ,在他的信条《我相信的》里,概括了他想要为他的“宗教信仰”作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经历的最美好的情感是神秘的。那是站在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摇篮里的最根本的情感。谁对这种情感陌生,谁就不能敬畏地去。 有人直接问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答案限在50个词以内。”结果,爱因斯坦的答案仅用了所限制词数的一半左右:“我信仰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上帝,在存在的万物处于自然规律(法则)下的和谐时,上帝自己会出现,上帝不是控制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一名维物主义哲学家,但它从来没有说过,我是一名无神论者。所以它也不是一名纯粹的唯物主义。而是介于维心与维物之间。终于写完了,希望能帮到你。
罗素逻辑实证、边际分析。
爱因斯坦比较不固定。
罗素是人文,,爱因斯坦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