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术何为道?

2024-12-30 14:07: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道就是‘规律’,如何运用道呢,那就是术,中华文明的数术。术通常指实用的技巧,方法。道与术,从某种意味上讲就是思想与技术。

道,作为哲学概念,最早出自黄帝时期《广成子.自然经》,与汉字同在,与中华文明同在。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字之曰:“道”

术,从行从术,术有技艺之意。

术者,道之用也。道家「五术」,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它是以道家自渡渡人为目标的学问,道与术常相辅相成,以法术卫身,以玄功成真。以《易经》为理论指导思想,研究人体、天体和宇宙的一门独具特色的技术。

五术与易相伴为伍,命、卜、医、相常用来济世渡人,以成就三千功行,山术实为仙术,就是研究超脱命运的一种方法。

扩展资料

术和道为同义语,指的是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因为是被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自然圆融善美,无缺无憾,一切安然自在,是之亦为美、圆融、美满、实现和完成的义理。

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术

回答2:

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道教的宗教活动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跷、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等。道术修炼方法中茅山道术流传最广。
术,邑中道也。——东汉·许慎《说文》
术,道也。——《广雅》
园圃术路。——《汉书·刑法志》。注:“大道也。”
术数:用星占、卜筮、命相、拆字等方术,推测国家和个人的气数及命运。
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赋》以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 “有方之士”、《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以上有方之士及方术士指的都是方士。道士之称始于汉代、《汉书·五行志》中说:“道士始去,兹为伤。”《许曼传》也说:“行遇道士张君巨。”是东汉以来,始将方士叫做道士。晋代以后,方士之称渐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著。
遵崇神仙思想而推奉方术之士。《史记·秦始皇记》:“方士欲炼以求奇药。”其出现不晚于周,至秦汉大盛,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方士集团,即所谓方仙道或神仙家。又以所主方术不同而有行气吐纳、服食仙药、祠灶炼金、召神劾鬼等不同派别。神仙思想及其方术,成为后世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支柱。
1、“方”就是“道”。这在前面已经谈到,“方士”就是“道士”《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说:“方,道也”。《秋水篇》说:“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成玄英疏又说:“方,道也”。所以“治方术者,”就是治道术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义,就是“方册”或“方策”的意思,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程大昌《演繁露》说:“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于竹简者:通版为方,联简为策。”方册就是方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所以方?就是古代的书,也就是秦汉间所流行的“竹简”。所以广义的说,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说就是书生,当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内。秦始皇时,方士们欺骗了他;他却迁怒于诸生,将四百六十余人,尽坑之于咸阳。他儿子扶苏向他解释方士和儒士的不同。他盛怒之下,又将扶苏远谪于边地,监军上郡。这就说明了,当时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内的,所以我们也无妨概而言之,说方士就是书生。所谓方术,也就是书上曾经记载过的某些方法。
根据以上两种涵义,我们可以领会到, “方”的内容,应当是非常广泛的。《史记·武帝本纪》说:“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后来刘向整理《鸿宝万毕木》时,竟获方两万有奇,其范围之广,我们可以想见。《太平经》中,将方叫做“诀”,其内涵之广,更是无所不包了。
《汉书·艺文志》中,将方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后汉书》华佗、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术列传》中则包括了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更多的方术。
其实,在我国古代除了六书:礼、乐、书、数、射、御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艺,它们也都可以叫做方术。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也有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指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所以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在道代指未知事务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里面,常被人们所认为的“一”,就是指本源,这个本源、这个“一”,被许多持其它观点的人当作了已知的、可以解释的、能够定性的“道”来给它定性。所以,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是一种阴阳家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道学说中的一种。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在庄周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中国道家养生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意同方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道等兴起,仿照佛教规定,道士不蓄妻、不茹荤,须出家住丛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道教认为若不受师,道则不降;而传道度人,须择出身名门、孝于所亲、忠于所君、资性淳良之人。欲入道为道士、女冠者,须赍经戒、符箓在受道院造坛及对斋堂、静室缘法。弟子受经箓须赍金银玉帛等信物。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燃灯,不杂尘务。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称的范围较广,除东汉时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道姑、女道等称谓。但泛指道士时,也可以包括女道。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女冠。

回答3:

术和道为同义语,指的是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因为是被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自然圆融善美,无缺无憾,一切安然自在,是之亦为美、圆融、美满、实现和完成的义理。这样的义理状态是怎麼来的,又怎麼说的呢?道理就在道理里。我们一般人想要理解的问题,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称的事物。而理解问题不外就是理解跟我们想要理解的那个问题有关的一些影响和作用。影响和作用只有从牵扯到的关系和联系里才有可能产生出来。那什麼东西有著这样子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从这里来理解的呢?那就是物、事、务、情、实或件等等。物、事、务、情、实或件等等即是统称事物或物质的东西。物、事、务、情、实或件等等不过是不同的义理状态和位置,因而被署名出来的不同记号。它们不是不同,它们是相同里的差异、重复。怎麼能够这麼说它们呢?原来我们所谓的事物或物质等等,都是我们人类发明出来的概念。世界上找不到这种东西。所谓事物或物质,是从关系和联系里产生出来的形态。因为成形、成器为容,在中文里即称容为物、事、务、情、实或件等等。物、事、务、情、实或件等等因为关系和联系,它们跟它们周遭的物、事、务、情、实或件便形成影响和作用。影响和作用即产生形势、格局和气势。因为有著形势、格局和气势,这边的东西就影响到那边或那几边。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提到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作用。相互间的影响对於原有的状态当然起著吹皱一池春水的作用。因为如此,即成事、情或件的义理状态。相互间的影响清清楚楚,可能有的消长变化或发展也明明白白,也就成就了一种状态。成就即实现,自是实、成或诚的状态。把这样的一些物、事、务、情、实或件放进心里,心里当然就能够判断、分析、预测和施加额外人为的操控,这就是了然和理解。了然和理解,不由分说,即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条一条的道理分解开来,成为它原原本本的样子,实现它自自然然的状态。是之为了、然、理和解。这种了然和理解是达到事物的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细微之处,无处不贯通极至。那麼这就是通达,自然也就是理解事物的道路了。是之这种状态在中文里被称之为道。道也因为如此,在中文里即被释为道路、途径、理、治、一达、导或引等等的义理。了然和理解即为知识的知。而识和知是同义语;一个指的是新产生出来的了然和理解,一个是指已然有的了然和理解。因为了然和理解,能够操作和预测等等,也就是能。能是能力和力量。能在中文里即被释之为术、数、色、算、艺、美或工等等的义理。能,当然能够算计和计划,所以就能把事情一件一件摆出来,仔细盤算演练,好好地品味,选择更为合宜的方式切入。因之这种状态是算数、数术、艺术、美学和物色。这就是术,又是道了。中国古人常说︰著人家的道了。这自然是说,被人家设计了。人家为什麼能够算计你呢?当然是人家把事情的本末都摸得清清楚楚,布下了天罗地网抓你入笼。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不过是玩一次这种游戏,周瑜那个呆子就是这样子才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的。诸葛亮第一次玩这种把戏,是让刘备三顾茅庐。世人常称颂刘备礼贤下士,殊不知这可是刘备呆过头了。诸葛亮一见到刘备,马上就能剖析三分天下的道理。难道这不是老早就算计好的吗?

回答4:

术通常指实用的技巧,奇谋之类的。道则指顺应天地的一种更正确,更扎实的做法。举个例子,古代圣王不用奇谋,而是通过以身作则垂拱而治。蛮夷不服,不去攻打,而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蛮夷乃服,这就是道。而如果你出奇兵,什么八百破十万什么的则是术的范畴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是和术相对应的道的理解,事实上道包罗万象,是极致的真理,术根本不能与之对应,而人也不能完全理解道。所谓离有离无谓之道,非有非无谓之神。

回答5:

这是道家的理念:术,就是炼丹术;道,就是阴阳有别,相互作用。养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