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老之学,黄指的是黄帝,老指的是老子,黄老之学简单说就是无为而治的施政哲学。
2、西汉初年,在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战争破坏,本已就收秦末暴政的华夏大地更加残破不堪,人口锐减,农田荒芜、民生凋敝、人们苦不堪言,流离失所,据说皇帝出行都凑不出毛色相同的马匹。
3、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国家政策,与民休息,萧何、陈平就是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曹参等人坚持并延续了这些政策。吕后以及文帝、景帝都坚持了这些政策,形成汉初“文景之治”的盛世,这一政策到汉武帝实际掌权(不是即位)后才被改变。
4、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汉初的经济受到重创,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这时适时施行轻徭薄赋,对于稳定人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汉初实行十一税。.与民休息 ,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清静无为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5、这些政策取得巨大的成功,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人口大增,中央政府和各级郡国财政收入充盈,未后续汉武帝对外反击匈奴,削藩平叛、开疆拓土准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1,西汉开国百废待兴
2,汉武帝朝的儒道之争
首先,说说百废待兴:
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楚汉之争)
本身就是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
高祖提出减轻赋税修养身息(MS: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相关的措施)
到吕后执政时期才有了十五税一(后来这个功劳被归给了文帝)
之后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
文帝朝十五税一
景帝朝三十税一
推行黄老之学治国,其实就是考虑到了当时的国情:
在一个战后羸弱的国家,想有所作为很难,首先需要让国力恢复
要恢复国力就要减少税负,百姓才能得到修养
减少税负,就意味着国家可以用的钱就少了
一个国家要做事情——是要钱的
除了无为而治还能怎么治?
然后我们再说说武帝朝的儒道之争:
当时的儒道之争其实就是皇权之争的另一个战场
窦太后希望景帝驾崩后由自己的小儿子刘武即位
她就可以继续当太后,继续留在政治中心
而景帝希望自己的儿子刘彻即位
在刘武和刘彻的皇位争夺中“黄老之学”成为了牺牲品
黄老之学被推翻标志这窦太后的执政思想被推翻
也就是说:她老了,思想落后了,可以退休了,可以离开政治中心了!
刘彻要推翻的不是黄老之学,其实就是他奶奶窦太后(太皇太后)的干预
如果没有文景之治,国家就没有恢复国力
武帝一朝拿什么北伐?
刘邦北伐的时候如果国家有武帝朝的国力,怎么会被困白登山
也就是说即便是汉武帝推翻了黄老之学
他依然是享受着当初黄老之学治国的功劳簿上
基本上从汉初到黄老之学被儒家(其实是内法外儒)取代,我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完全支持楼上liupengtaode的观点
他说的很专业,我比较口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