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作者:王维(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白话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维住孟津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
名家评点
王永强: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表现“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杂诗》(其二)就是其中很纤巧、很精致的一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本诗描绘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杂诗
意思:
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其二
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
其三
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扩展资料
《杂诗三首》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孟津时。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作,其中咏孟津的诗就达九首。这组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杂诗三首
王维的《杂诗》白话译文:
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其二
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
其三
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杂诗》原文: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扩展资料:
《杂诗》其一: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杂诗》其二:写出了作者欲知家中近况而又不敢动问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此在所特有的万般痛楚。王维的急于要问,与宋之问的不敢动问,表现的同是一种复杂难言的人生况味。
《杂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孟津时。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作,其中咏孟津的诗就达九首。这组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杂诗》总共有三首,它们的意思分别如下:
1、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2、其二
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盛开了?
3、其三
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二、王维《杂诗》三首的作品原文
1、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2、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扩展资料:
王维的《杂诗》三首
第一首“寄书”,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也非常沉重。寄书家中,目的是想得到回复而知道家中情况,然又怕家中发生什么意外而害怕有家书来。同时还杂有漂泊沉沦而没有信心正视家人、面对乡亲的羞惭。
第二首“问梅”,其对于家园的断肠之思,凝练于一个“问梅”的细节上。仿佛只是一般性的寒暄,很寻常的询问之辞。而从深层看,则是一种精神煎熬后的过望大喜,是一种久处孤独后而急于消渴的情感冲动。见到故乡来人,生成一种惊喜状与探知欲。
第三首诗是问“梅”过后,承“梅”而发。“已见”“复闻”,不仅是动作的连续,也是程度的加深,是愁心随着时问的流逝而加剧的过程“寒梅”开过,“春草”又生,人生进入了乡愁的季节,愁心如春草猛长。一个“畏”字,是备受怀乡之精神熬煎而迫生出来的畏怯心理。
愁心生“畏”,是写一种心理逃避,是“畏”对现实的逃避,非常想定格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非常需要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慰藉。此“畏”中包含了诗人急切怀乡时的那种忐忑慌乱、紧张疑虑、焦灼烦躁。这种心理刻画,非常独特而微妙,骨子里都有一种孤独情结,是一种遗世孤独的寂寞,是一种渴望还乡的期待。
参考资料:杂诗三首—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