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那要怎么消亡更体面?

给点建议
2025-02-03 04:56: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想你没有完全明白鲁迅的意思。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为了反对段祺瑞政府枪杀无辜请愿群众,表达自己的愤怒,呼唤人民的觉醒而作。其中的名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并不是在劝诫民众沉默与消亡,以战士自居的鲁迅不会这么做,他认为文章应该是一把匕首,是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反对那些于国于民无利消极颓废的作品。后来林语堂提倡闲适文学,为国民党粉刷太平,抹杀当时中国的恐怖环境,便遭到了鲁迅的强烈攻击。所以那两句话是在提醒段祺瑞政府:人民不会永远沉默下去,你的高压政策,只会增加民众的愤怒,总有一天人民会站起来,推翻你的统治。其实是在提醒当局者我们不会沉默太久。
但是现在人看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寓意一个人的懦弱,只会永远的沉默而至于消亡。毕竟现在是民主,自由的,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你不出卖国家,不出卖人民,就是一个合法公民,哈哈。
说了一堆,不过在讲怎样理解这句话。来看看你的问题,怎样消亡更体面?不知道你的消亡什么意思,是哪方面的消亡,鲁迅所表达的消亡,是长期专制下的忍辱负重而积攒的愤怒,就像一个经常被同伴虐待的人积攒下的对同伴的怒气,我想这是不适合你的。如果是现在比较流行时尚的年轻人对死亡的考虑,那我有两个疑问:第一,一个准备消亡,准备陨落,准备毁灭的人,不是对社会心灰意冷,也是自己万念俱灰,怎么还有余心去关注体面的事情;第二,一个体面的人必然十分爱惜自己,欣赏自己,只要他稍微想象一下,自己死后(不管怎样华丽的死法)不过是一堆被蛆虫爬满的臭尸,我想他也许会打消这个念头。
最后,突然想到你会不会是那样一个意思,用自己的死亡证明自己伟大的价值,像迈克尔杰克逊,他死后的葬礼规模空前,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有很多人恰恰是因为他的葬礼才认识他。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我的死也能受世界所有人的关注与惋惜,那我将此生无悔。 可是不要忘记,迈克尔杰克逊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死,而是因为他的生。我劝你还是打消这 “非主流”的想法,虽然他看起来那么凄婉哀绝,纯美动人。

回答2: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有时候不在于言语多么激烈,而在于真正有一颗爱国心。就恰似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