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千丝万缕的牵挂和慈爱。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想方设法,挖空心思,“望子成龙”,尽管许多家长文化水平很低,但心中“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至理名言,仍影响着家长的行为!
实验表明,孩子的能力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父母的期望既是浓厚的关爱之情,更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但又是孩子思想上的压力,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是孩子前进路上的不可逾越的“大山”。
正确面对家长期待,并能理解家长,保持冷静的态度,当感到压力过大时,找朋友,老师,家长主动沟通,让父母能客观准确地了解我们,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怎么样才能与父母发展良好的关系呢?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我们身上,而我们也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期望。可上中学后,就变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成绩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以至于它们成了随时可能引发“战争”的定时炸弹。
爱也罢,恨也罢,父母对自己的“情”是真切和深沉的,世界上没有第二种爱能代替由血缘产生的亲情。
一位哲人说得好:“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选择,唯独自己的父母我们无法选择;世界许多事情都可以躲避,唯独自己与父母的亲情无法躲避。”人就是这样,自从我们上了高中后,青春期碰撞上了更年期,多少失落、孤独、固执、寂寞、焦虑、压抑、多疑、甚至恐惧也不期而遇,真是“冤家路窄”,人生两大“薄冰期”又恰恰在我们大多数家庭里狭路相逢。
因此,我们就要学习些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的小技巧。
①学会体谅和宽容。
“知心姐姐”卢勤对此专门论述为“缓冲三步曲”:
a、忍着不说——表现你的气度和修养。
b、想好再说——表现你的理智和技巧。
c、好话好说——表现你的宽容、体谅及对父母的理解。
②主动关心父母。
父母也是平凡人,孩子能主动关心,体贴和爱护父母——反映你的成熟与懂事,反过来父母一定也会尊重你的选择。歌曲《父母亲》就是较好的印证。
③给父母了解自己的机会。
许多同学都很懂事,心里理解父母苦心,但是接受不了教育方式,于是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以为这样可以少惹他们生气,殊不知,你无形中设置了自己与父母无法逾越的“隔离墙”。最好主动告诉他们,让其放心。
④冷静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
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就是在母亲长期过高期望,过严要求的管教方式下,失去理智,杀死母亲……
首先,父母是爱自己的;其次,要冷静思考;再次,调节心态,用心智评价自己不足之处,最后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并请父母监督,相信父母会理解的。
2、父母太爱面子怎么办?
到了更年期的父母,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一幕幕的演出——他们认为别人正一刻不停地对他们的所为在作评价。也就是父母非常爱面子,特别是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就得特别有“面子”,有尊严。所以“面子“其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评价。
青少年要了解自己的父母这时需要什么?需要面子,我们不防就给他们的“面子“,那时,他们的“面子”给了,就自然答应你的要求……
孩子的态度,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都认为对自己的轻视,认为没有面子。其实,只是一种错觉或是自己的臆测,别人、特别是子女没有看不起你,只是自己敏感罢了。
3、面对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怎么办?
所谓“唠叨”是指事无巨细,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没完没了地说。
①机械式的“唠叨”——天天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②警示性的“唠叨”——唯恐犯错而担心地提示。
③漫无目的的“唠叨”——孩子需要的不讲,孩子知道的大讲特讲。
④家长式的“唠叨”——小孩是父母的,小孩就得听大人的,把人间的不满,社会的愤怒,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
首先,孩子应了解父母的心情,对“唠叨”有个必要的回应;其次,对父母的“唠叨”有个“赞美”,老人都喜欢嘴甜的,会说的;再次,买有关这方面的家教指导书籍给父母;最后,必要时,用书信或召开家庭会议,发挥民主等形式解决。
4、父母不懂得尊重隐私怎么办?
个人空间的一大特征就是秘密性,个人可以在秘密的空间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首先,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使自我完善,得到保护,有它的“神圣性”,父母的“闯入”是孩子不欢迎的;孩子青春期多少会有逆反心理和行为表现,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就可能引发“战争”。
心理学表明:一方面对人际交往,沟通给予极大的关注,希望建立友谊,获得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需求,这就是所谓的秘密性的表现。其实质就是个人控制自己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
孩子的同学、笔友间的通信,电话等自己的东西隐藏起来,连对父母说话都保留,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学坏,而是标志着孩子在成长。
①你有事,不要憋在心里,有想法直接说出来。
②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
③不要把日记本、通信录有意搞得很“神秘”。
④主动与父母做朋友,征求父母的意见。
⑤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向极端。
5、你对父母的理解尊重有多少?
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问题,大多数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斥责声,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无论别人如何指责,都“脸不变色,心不跳”。面对父母这样的“言语刻薄”,你对父母的理解有多少?
在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能改变的,于是我就想,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能知道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从现在开始,你试着改变自己,奇迹就会发生。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过去,但我们有能力改变父母的未来。
原因: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变了,父母不再是世界最伟大的人了。其次,你开始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再次,两代人之间,缺乏相互了解,没有进行必要的换位思考。最后,你只想抱怨父母,而没有想着要改变自我。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尊重父母,这样以来,也就不再抱怨父母了,而感到自己的成长倾注父母所有的心血,感激之心由然而生。对一个感激不完的人,你会抱怨吗?
老人是有那种心理,习惯几乎不能改变。所以我们不可以去说她,因为已经是形成多年的思想。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改变一下环境:一般情况下,当天吃剩的饭菜,第二天是不会坏的(暑天除外)。所以你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变家里的一些做饭的习惯,或参与,或劝说。比如,饭菜就根据家庭人员的饭量来定,尽量不剩饭菜,每天都吃新做的。如果剩下要放到冰箱里,一般也不会坏掉的。
其次就是你的心态问题了。你觉得老人不理解你,同样咱们也不能理解他们吃生菜。是一个道理。但毕竟是长辈,不管对我们怎样,还是要尽量尊重他们的。希望你能找到平衡点,开心点。
可能你没有注意交流的方式,天底下还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虽然你是出于好意,为她的健康着想,但如果不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就可能会伤到对方的自尊心,导致不愉快的局面.
你不妨偷偷把变质的食物倒掉,她也没办法,经历过物质缺乏时期的老一辈,很反对浪费,这个观念恐怕很难改变,你只有想办法尽量不要留隔夜食品,或私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