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每人都会带一个“摸金符”。摸金符是用穿山甲最尖利的爪子为原料
摸金符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摸金校尉盗墓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起源 曹操因军费困难,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发兵盗掘永城芒砀山(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
《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袁绍的幕僚陈琳起草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鲁迅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
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要擅长找墓,掘开墓时,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始摸金。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财物必须放回原处,恭敬磕三个响头,空手回去。
曹操之时,摸金校尉乃从正规的军事编制。曹操之后,盗墓者皆各自为政,同行之间并无师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盗墓,均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个人行动为主。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 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摸金校尉带的是摸金符 摸金符”系古时盗墓者所用的避邪之物。相传摸金符是盗坟一族莫金派摸金校尉的身份证。“摸金符”漆黑透明,在火光映照下闪着润泽的光芒,前端锋利尖锐,锥围形的下端,镶嵌
着数萜金线,帛成“透地纹”的样式,符身携刻有“摸金”两个古篆字
自古职业盗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为四个派系,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卸岭力士”与“摸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从称谓上便可以看出来,“卸岭”采取的是喇叭式盗墓,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而“摸金”则更注重技术环节。
每个派系都有各派的专属辟邪之物,而摸金派则是摸金符,发丘的则是发丘印,搬山的巧用各种生活物品作为工具,进行倒斗,而卸岭派则是一大帮人去挖墓,对墓里的明器损伤较大。
“摸金”是倒斗中最注重技术性的一个流派,而且渊源最久,很多行内通用的唇典套口,多半都是从摸金校尉的口中流传开来的,举个例子,现今盗墓者,都说自己是“倒斗”的手艺人,但是为什么管盗墓叫做“倒斗”?恐怕很多人都说不上来,这个词最早就是来源于摸金校尉对盗墓的一种生动描绘,中国大墓,除了修在山腹中的,多半上面都有封土堆,以秦陵为例,封土堆的形状就恰似一个量米用的斗,反过来扣在地上,明器地宫都在斗中,取出明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斗翻过开拿开,所以叫倒斗。
用穿山甲爪子造的摸金符
摸金校尉是曹操设置的一种职员,他们是专业的盗墓人员,把金银财宝从古墓中盗出来,扩充军饷。
摸金校尉盗墓是有很多规矩的,他们只盗“大斗”,所谓的“大斗”是指达官贵人乃至皇亲国戚,帝王将相的墓。
每次盗墓只拿走一到两件明器。目的是为给以后的同行留一些吃饭的家伙。而明器是指陪葬的值钱物品。
摸金校尉在每次进入墓室后都要在东南角点一只蜡烛,然后才会打开棺椁开始摸金,在摸金时如果蜡烛熄灭就叫做“鬼吹灯”。
这时,摸金校尉要把所拿的东西原封不动得放回去,然后原路离开。
如果摸完金蜡烛没有灭,摸到的东西就可以拿走。
摸金符项链
摸金校尉每人都会带一个“摸金符”。摸金符是用穿山甲最尖利的爪子为原料,然后还要经过很多特定的工艺才能完成。
摸金校尉每次到斗的时候都要带黑驴蹄子和糯米,黑驴蹄子是用来对付僵尸的,糯米驱邪。
有时候也会带上桃木钉和绊尸绳.
摸金校尉每个冢只能进去一次,摸金校尉只能在晚上盗墓,有鸡鸣不摸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