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流派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的徽派建筑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2、苏派建筑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3、闽派建筑
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京派建筑
京派建筑是中国北方建筑的典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京派建筑的历史地位。京派建筑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在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后,仍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
不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与四合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5、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派建筑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主要盛兴于法国。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不拘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也不专注于哪一种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人们又称其为“集仿主义”。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剧院,它的设计者就是折衷主义的狂热崇拜者格林尔。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有一排宏伟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采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雕刻上了极其繁琐的卷曲草叶和花纹,将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炫耀尽展于此种华丽的风格上。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创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创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实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用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器陈列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时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不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有的规模和影响相当大;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美国建筑师赖特不赞同学院派复古主义的建筑创作道路,他力主创新,早期的建筑作品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过启发推动作用,然而赖特的建筑观点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有重要区别。赖特明确反对勒·柯布西耶将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他主张建筑应该象植物一样,有机地同环境紧密结合,应该是从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赖特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位于美国匹兹堡附近的“流水别墅”是他的一个杰作。这座别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件瑰宝。
在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实际上有一个蜕变和过渡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已经出现了突破和背离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端倪。意味深长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导的理性主义观点,创作了一批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国孚日山区中一个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个小山头上,周围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标志着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筑创作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兴起。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后,立即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在50—6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有少数建筑师提倡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加以融合,这一趋向被称为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东和雅马萨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东设计的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型制与现代演出建筑结合起来。雅马萨基是日裔美国人,他注意吸收东方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农业展览会美国馆的设计中,运用架在水池上的长廊和金色的圆穹顶,使建筑物带上明显的东方色彩,他设计的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室,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壳结构,但供券的线条及墙面纹饰经他巧妙的处理以后,使这座现代建筑具有浓厚的阿拉伯情调。
斯东及雅马萨基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种被称为高技派的建筑风格。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都是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巨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维修,增添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实际上设计者的出发点主要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五、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情况逐步改变。一方面亚、非、拉美新兴国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建筑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抛弃全盘西化的思潮,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然而经过第三世界建筑师的自觉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筑师的尝试,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已经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作为亚洲经济起飞最早的国家日本,其建筑师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同时,又有许多建筑师自觉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收和发扬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创造日本的现代建筑。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于50年代创作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象特色融汇入现代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中,巧妙自然。他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另一个优秀作品,得到国内外好评,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难的一个标志。 中国建筑师长期探索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建筑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一个起点。从平面规划布局到建筑细节,都表现出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新觉醒。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门前建成新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用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说:“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在这样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这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别性。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实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用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器陈列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时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不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06年05月16日):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有的规模和影响相当大;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2006年05月16日):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有的规模和影响相当大;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2006年05月16日):
近、现代建筑是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在二百年内,已有了空前的变化,不论在建筑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技术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了近、现代建筑的革命,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地体现着功能与科学技术的特征。 上京新航线绚丽起航 建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建筑无疑地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在西方近现代建筑流派中,应特别提到的是以下几大流派: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哥特复兴。
(2006年05月16日):
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用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说:“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在这样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这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别性。 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克服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认识偏见之后,各国人民都能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20世纪最后的年月中,广大第三世界将出现更多更优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现代建筑艺术奇葩。
(2006年05月16日):
美国建筑师赖特不赞同学院派复古主义的建筑创作道路,他力主创新,早期的建筑作品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过启发推动作用,然而赖特的建筑观点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有重要区别。赖特明确反对勒·柯布西耶将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他主张建筑应该象植物一样,有机地同环境紧密结合,应该是从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赖特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位于美国匹兹堡附近的“流水别墅”是他的一个杰作。这座别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件瑰宝。 在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实际上有一个蜕变和过渡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已经出现了突破和背离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端倪。意味深长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导的理性主义观点,创作了一批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国孚日山区中一个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个小山头上,周围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标志着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筑创作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兴起。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后,立即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在50—6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有少数建筑师提倡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加以融合,这一趋向被称为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东和雅马萨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东设计的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型制与现代演出建筑结合起来。雅马萨基是日裔美国人,他注意吸收东方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农业展览会美国馆的设计中,运用架在水池上的长廊和金色的圆穹顶,使建筑物带上明显的东方色彩,他设计的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室,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壳结构,但供券的线条及墙面纹饰经他巧妙的处理以后,使这座现代建筑具有浓厚的阿拉伯情调。
(2006年05月16日):
斯东及雅马萨基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种被称为高技派的建筑风格。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都是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巨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维修,增添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实际上设计者的出发点主要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五、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情况逐步改变。一方面亚、非、拉美新兴国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建筑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抛弃全盘西化的思潮,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然而经过第三世界建筑师的自觉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筑师的尝试,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已经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作为亚洲经济起飞最早的国家日本,其建筑师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同时,又有许多建筑师自觉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收和发扬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创造日本的现代建筑。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于50年代创作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象特色融汇入现代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中,巧妙自然。
(2006年05月16日):
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用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说:“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在这样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这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别性。 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克服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认识偏见之后,各国人民都能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20世纪最后的年月中,广大第三世界将出现更多更优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现代建筑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