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有感,生死无情。
我给你翻译一下吧,不要说什么这是你认为的意象,‘落红’一个词合起来才变成落花的吧。
说真的,这两首东西,我越看越像在说死人,很无语的耶。
如梦令
红白依旧人非
道是无情不是
红红更白白
别是相思泪至
忆否?
忆否?
人在四班昔日
红烛还在燃,家里就挂起了XXX,什么人都没有了,生死真是无情啊,大家都在哭,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
木棉思
落地红花凤三月,
冲天白丝飘欲绝。
红白有情化泥护,
流光怎能抛同学?
在春光明媚时去祭祀,纸钱飘的满天都是(以春天的生承托出死),人死了遗志还在,嗯~判断死去的人是XXX。
——————————————————————————————
说真的,有点哭笑不得,极度的怀疑有没有常识,你看过什么人这么用词用字的吗?创新也请有个限度好不好。
诗词的格律代表着一个语种的音律之美,诗词的用词用字代表着这个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诗词中的情感、志向,代表着诗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情。当三者有机的结合就是诗出现的意义吧。就算不能体现音律之美,至少知道什么是可以用的,什么是不可以用的吧。或许你会说现代人没有这么多的顾忌,但是对于中国人,这两种颜色单用是什么意思,你会不知道吗?用白絮红花都比直接用红白来的好吧。难道现在都流行乱来吗?高手可以变成大手,大为天,只手遮天就是所谓的高手?都不知道随随便便用词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难道为了创新其它的东西都可以不考虑了吗?
——————————————————————————————
本来是一点也不想给你推荐什么书的,想想还是算了,有些东西是不用老师讲父母都会教的吧,现在的人写东西真的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认为来个形似,内里也就是了。
那些诗词理论的书籍最好一本都不要多看了,你举的那些已经够多了,理论性的书籍,看一本吃透也就差不多了,看那么多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重复的。
从《尔雅》看起然后到《说文解字》最后《咬文嚼字》,先看这些吧,诗词曲说白了在玩其音以外就是究其字了。连字都不了解,写什么诗都是假的,意境的朦胧不代表用字也要朦胧。
如果你愿意,推荐从《尚书》、《吕氏春秋》、《论语》、《诗品》、《文心雕龙》……都有这些方面的记载,说真的,不太推荐为学写诗而学写诗,诗是用来玩的,它体现的是写诗这个人的品质、修养、学识,说白了,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学识才是真正的写诗的基础。
——————————————————————————————————
顺便再举两个例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一个用字时,绿代叶子,红代海棠,读者轻易的就能明白作者词中所说的绿与红是什么,因为前面有“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使得诗变得丰满,意思明了,还用在下面标注什么绿代表什么,红代表什么这样吗?如果需要,那就是这首诗本身还是交待不清楚事情。
在这方面日本流行小小说,也叫掌中小说,有个作者很有名的,一下子想不起来是谁,用两三句话交待一个故事,具有悬念,又不失完整性,推荐可以看看,这对提升文章的完整性、合理性应该会有帮助。
第二个例子,跟你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牢牢的把作者的回忆与感情系在了一起,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可以达到的效果,为什么有些时候写的诗会显得飘忽,不是景物描写写的不够详细,而是人的感情根本没个着落,让人觉得只有景物,而根本没有对人的记忆。景物跟人没有交流。飞絮飞、红花落跟人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那人就只是在欣赏景物而已,后面的人像强牵进来的。
如果只是想写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不舍,单写景物也可以(徐志摩《再别康桥》)。
‘永’字八法听说过吗?诗也算写文章的永字八法吧(因为永字里面含有中华文字的所有基本要素,所以要看一个人写字的基本功时,有些人喜欢让人写‘永’这个字)。
首先,如梦令这个,你最好参照一下词谱格律,平仄和韵脚的位置都需要调整。其次,木棉思用的是仄声韵,排除了格律诗的可能,所以木棉思这首诗可以不去考虑平仄问题。从词句上看,红白有情化泥护,红是花可以化泥,那白的应该是果实中的白絮吧,这个东西也化泥的话有些牵强,因为二句说白丝飘欲绝,既然是飘,那风一吹就远了,怎么个化泥护?
红白依旧人已非 别时相思泪至 同学因该改为同窗有点诗意
文学不太好,参考下
写东西,重在表达心中的感觉,一味的在乎形式,就会失了感动人心的东西。 莫名的感觉在硬凑字啊、、、诗词的话 意境还蛮重要的吧 说实话写的
如果是想写古体诗的话 建议流光怎能抛同学?的同学改一下吧 好像古汉语没有同学这个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