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化为泡影,诸葛亮应该怨谁?

2025-04-03 06:31: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无所谓怨谁、怪谁的问题。《隆中对》既是一份美好蓝图,也是诸葛亮的一份面试简历。诸葛亮为他的老板刘备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也顺利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交易。



诸葛亮心知肚明,当时的曹操雄据江北,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可以轻易撼动的,而孙权占据江山已三世(孙坚、孙策、孙权),早已民心所向,也很难动摇。反而有机可乘的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所以诸葛亮借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给刘备增添信心,并给他定下目标——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再拿下汉中,安抚南方少数民族,并扼守要塞,以图称霸大业。


诸葛亮当时的设想也是以“三分天下”为第一目标,至于说后来的“成霸业、兴汉室”、是否能一统江山,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说有个重要变数的话,是诸葛亮所期待的“天下有变”未能出现,反而是“蜀汉有变”了,关羽丢掉荆州、刘备败走夷陵,接连的两次败仗已经不足以支撑蜀汉一统江山了。刘邦当年从汉中、巴、蜀打下江山,面对的是诸侯的并存,而诸葛亮所面对的却是两个统一的大国,形势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也无所谓怪谁怨谁了,诸葛亮在当时不过是一个隐士,能够得到刘备的重用,既是他能力的体现,也是刘备敢于用人的结果,一如当年刘邦启用韩信,只不过,形势、格局都完全不同了,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