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知心朋友=惺惺相惜或互补=两人至少需要一些共同点(无论是心态、爱好、行为习惯等)或是互补关系。心态、爱好、行为习惯的塑造需要客观环境。家境是极重要的客观环境。家境相差大=心态、爱好、行为习惯找到共同点概率低=惺惺相惜的概率低=要做朋友比较难。所以家境相差大而要做朋友,很大程度,得考验彼此有没有心理互补的关系。而且这种心理互补还得能克服心态习惯爱好的差异。说穿了就是:对方是否是个宽宏,而且愿意寻找心理交流的人。如果是,那么家境差别就不太会妨碍交友;如果对方狭隘,那就很麻烦了。
完全没问题的。和比你家境差很多的,多尊重对方,不要有自己以为帮了他,他却觉得你是施舍的情况。和比你家境好很多的,把他当普通人对待,不要有觉得他很有钱,所以送我东西请我吃饭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的情况。一句话就是对所有人都平等对待。
我决定倒是有一定的差距值吧,毕竟家境差不多的话爱好,知识结构,看法都会相差不大。我大学最好的几个朋友跟我家家境几乎没多大差距,所以看很多东西都比较一致,爱好也差不多,摩擦可以平静对待,而且到最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互相深入影响了。而出来以后发现有差距的一些人一些价值观确实不一样,比如,咱觉得平时太累了看一部电影可以好好放松一下有些人觉得咱在装文艺,而讲到自己一些比较有趣的游历的时候(相当平心静气)也就是去哪儿哪儿啥东西比较好吃,去了哪儿哪儿景色还不错会误认为是炫耀,唉,确实有一定的交流障碍。
家境有影响,但说到底,是家庭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因此未必富二代官二代就会容易相处,凤凰男也是臭名昭著。说到底,一个人的教养、礼节、阅历、宽容度等几项因素决定了是否是一个好相处的朋友,而这些因素虽然与家境有关,却并不是充要条件。所以呢,家境可以参考,但别太当真。
我最好的朋友就是一个富二代,而我自己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都是农民,他去过我家,我也去过他家,都清楚知道彼此的家境。朋友之间总是彼此之间会有所需求才会持久,这种需求可以是物质需求、能力需求或者情感需求,而家境只是其中一方面。以我为例,高中同桌时,因为我学习成绩好,所以在学习上可以帮助他,鼓励他;而他,周末或者过节经常会叫我上他家吃饭等等。我们认识到现在快十年了,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直到现在都经常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