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
西塘,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这里离上海,苏州,杭州都在100公里以内,交通方便,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乘坐汽车,火车均能到达。西塘在嘉善城区北10公里处,乘坐公交前往20分钟就能到达。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古镇西塘,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到了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西塘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西塘特产
黄酒 荷叶粉蒸肉 八珍糕 臭豆腐 汾湖蟹 粽子 麦芽塌饼 鲜肉烧卖 薰豆 蜜汁大头菜
西塘名人
杨茂 、张成--元代工艺美术大师
顾锡东--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
赵宪初--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
倪天增--已故上海原副市长,深受上海市民爱戴
孙道临--著名导演,影视表演艺术家
朱念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西塘影视
碟中谍3,五星大饭店,像雾像雨又像风,别爱我,茉莉花,梦回青河,画魂,长恨歌,孤恋花,天一生水,和你在一起等
朱吏散文《水乡遗梦在西塘》
有“吴根越角”之称的西塘,几千年来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的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的寂寞和内向。直到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江南的古镇应该都像西塘那样闲适中带一点寂寞。
然而,自从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问世后,周庄、同里、角直、乌镇、南浔等江南名镇迅速热闹起来,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难觅江南古镇的风雅。
西塘地处苏、浙、沪交界的浙江省嘉善县北部,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交界,有“吴根越角”之称。自元代起形成集镇。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修筑水利,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几千年风风雨雨,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特有的散漫与宁静。正是这种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西塘的寂寞和内向。直到繁杂纷乱的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而五福桥、卧龙桥、环秀桥、送子来凤桥等众多的石桥又把全镇串在一起,街市傍河,民居临水而筑,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街,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1991年,西塘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边是商店或民居,另一边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紧贴着,弯弯曲曲,情调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两个版本都令人心动,但我宁愿相信“为郎而盖”的爱情故事,这似乎要朴素而真实些。
西塘的明清旧宅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性,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在西塘,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进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就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种福堂来说,前后共有七进,总长百余米。头进为墙门间,二进为轿厅,三进为正厅即种福厅,四进为花厅,五进为内宅,六进、七进为粮仓和雇工住房。每进均有长石铺成的天井,最后为花园。与种福堂一弄之隔的尊闻堂,是西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集元、明建筑风格。老宅厅堂主梁上刻有100个“寿”字,这恰恰反映了一种恬静的极致———达到“寿”的目的。这根百寿梁上的“寿”字之间,还雕刻着九只蝙蝠,其中南北两面的六只蝙蝠造型为向下飞,被称为“福从天降”,其他几只蝙蝠与古钱雕刻在一起,被称为“福到眼前”。可以说,整根百寿梁又是中国传统的与世无争、恬静淡泊、注重自身完善的人生观、道德观的物化表现。
西塘有100多条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小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长不过68米,宽不到1米,整条弄的路面由166块条石铺就,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试想,要将花岗石凿得如此之薄是何等的困难,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据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狭道而已,走在石皮弄,左右两边的百年高墙会挟迫得让你透不过气来。而最典型的宅弄,要算是种福堂内的陪弄子。过去,大户人家平时不开正门,陪弄就用来连接边门,让一家人进出。有趣的是,陪弄没有窗户,终年见不到阳光,仅靠天井里的一点自然光日照,这又和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宅的理念十分吻合,“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就连主人的卧室也一样,以暗为安。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
“以暗为安”的理念与南宋国都长期“偏安”杭州有一定的关系,几百年来这一理念又潜移默化了西塘人“内秀”的个性。历史上西塘曾出过进士19人,举人31人,有著作留世的103人。而这些文化人大都生长在长弄深宅里。当然,打开西塘历史文化这本“线装书”,不能不提到“南社”情结。南社的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南社社员18人,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琪、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后来,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共同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
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初名斜塘,后称西塘。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屯兵本县,开凿伍子塘一以兴水利,引胥山之水直抵境内,故亦称胥塘。西塘镇位于嘉善县境北部,处于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有吴根越角之称。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南距嘉善县城9公里。城镇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20°53′,北纬30°56′。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南接320国道和沪杭甬高速公路,北连318国道,杭申甲级航道穿境而过,善江一级公路横穿西塘镇。
西塘镇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历史古镇,是“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首批村镇建设现代示范镇试点镇”、“浙江省文化市场示范镇”,“省级生态镇”、“国家级4A景区”、“全国文明镇”、“浙江省社会经济最发达100名镇之一”,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被联合国授予历史文化保护杰出成就奖。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33.3公顷(8.45万亩)。总人口5.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893人,外来人口12720人。辖26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场、4个社区。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4亿元, 同比增长11.3%,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52.9%,农民人均纯收入8044元,同比增长11.8%;旅游公司门票收入1278万元,同比增长20.4%;合同利用外资207.4万美元,引进县外内资58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4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2.3亿元,同比增长34.9%,外贸出口交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9.6%。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 %,粮食作物面积7.8万亩,比去年增长4.7%。全镇粮经复种面积12.8万亩,粮经复种指数达160%,全年经济作物面积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1630亩。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了千亩花卉苗木、千亩大棚设施栽培、省级粮油示范、生猪养殖、蛋鸭养殖(45万羽)、千亩鳜鱼养殖、千亩河蟹养殖、2000亩河蚌育珠、省级无公害罗氏沼虾养殖(4200亩)、千亩柑桔等十大种养殖基地。在“十大”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罗氏沼虾、蛋鸭、柑桔和鳜鱼四个合作社,鸭蛋、荷藕2家农业加工企业已经落户基地,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及销售,“基地+合作社+加工企业”的农业一体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全年新增绿化总面积1195.7亩,大舜、荷池2个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抓好罗氏沼虾的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柑桔特色园区建设、示范性蛋鸭小区养殖、国家级河蟹生态养殖园区的创建;在农业项目申报方面,西塘鳜鱼基地、蛋鸭养殖基地和柑桔种植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基地。“西塘” 牌商标被评为嘉兴市著名商标、“西塘”牌罗氏沼虾被评为市级著名农产品。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0.6亿元,同比增长10.3%;全镇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0.4亿元,同比增长10.7%,产销率99.7%,外贸出口交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9.6%。招商引资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共投入1836万元进行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引进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5.03亿元,引进外资项目5家,合同利用外资207.4万美元。引进县外内资项目6家,预计总投资3.5亿元,累计县外内资财务数5800万元。努力推进百姓致富工程。加大对凌龙毛纺、龙鼎管桩、银昆新材料、中达轴承等小型巨人企业培育力度,健全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全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3家,其中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有特色专业村7个,其中工业产值5亿元以上的专业村3个。有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开展“春雷、春苗、春雨”行动,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劳动保险以及工伤等纠纷,超额完成县下达的扩幅任务。继续规范原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手续,完善各类权证的变更,做好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宣传培训工作,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有序。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镇共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人数6.2万),门票收入1278万元,同比去年游客接待上升19.1%,门票收入上升20.4%,创旅游相关行业收入8946万元。深化古镇保护与开发,严格按照《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来实施景区保护工程。完成了西园修缮工程,并建立了南社革命文化纪念馆;完成了圣堂扩建工程,丰富了景点内容;加强对倪宅的保护,并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嘉善县勤政廉政教育基地”和“嘉善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质量体系;完善旅游执法管理,加强了古镇景区旅游秩序的监管力度,同时在古镇的17个弄堂出入口设立了固定的检票点,规范了西塘景区售票系统。积极向外拓展和培育新的市场,新开发了福建市场、四川市场和北方市场,同时稳步开发境外市场,积极主动寻找市场切入点,2005年境外游客接待同比增长30%。完成《碟中谍3》、《谁为梦想买单》等国内外著名影片在西塘的拍摄,成功举办2005年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对外宣传不断加强,西塘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西线入口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整个旅游西线入口工程规划共建造四星级宾馆、旅游公司办公楼及接待中心、停车场、五姑娘公园等七个项目,其中办公楼、接待中心、停车场,“五姑娘”主题公园已完成80%工程量。康庄工程顺利通过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双百”考核验收。新建、改造通村道路37.25公里,改造、新建桥梁50座,总投资6107.8万元,撤除渡口2个,撤渡建路2.6公里,使全镇通村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并开通了西塘中心小学至费家村的城乡三级公交网络;申嘉湖高速公路、西入口工程、南苑东路和环镇东路等项目的征迁工作顺利完成;南苑东路、环镇东路二路五桥工程施工已全线启动。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2005年,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年共获省级新产品7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只,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县级科技项目15项,各类专利46件。7家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2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级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抓好成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市民素质工程”建设、“新市民培训就业工程”等活动,市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开展文明村(社区、单位)、文明户创建工作,现有国家级和省、市、县各级文明镇、村、单位27个。全面落实县府(2004)49号文件,全镇2291人全部办理安置手续;民政工作开展有力,认真做好赈灾救济和扶贫工作,全镇结对帮扶困难户139户,进入最低生活保障共513户794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80.7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4.7%,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82.5%。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出色完成了县委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计划生育率达99.7%,人口出生率为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镇、村、企业三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具有西塘特色的节目在省、市汇演展评中连续获奖,通过了市级特色文化(旅游文化)镇的创建工作;广播电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活动,2005年被评为市级“双拥模范镇”称号,取得二连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征兵等工作得到加强,圆满完成2005年度31名入伍新兵的征集任务。宗教工作不断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
5555575875855685525855885685856858565659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