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X射线、CT之外,医生们还有一种“神秘武器”,这就是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MRI。这是在磁共振频谱学及CT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成像技术。
我们知道,构成我们机体的70%是水分,其分子式的H2O。在这个分子结构中,“H”原子具有一个不对称的质子,而质子具有自身旋转的特性,同时也就产生电磁效应。但在通常的情况下,许多质子皆是无规律地排列,因此各个质子所产生的磁效应相互抵消,表现不出具体的磁性来。然而当外加一个磁场时,各个质子所产生的有如一个个小磁体的磁矩便会排列成为一个方向,此时若再加一个脉冲磁场,就会使这些方向一致的磁矩产生一定角度的回旋运动,而且随着这个脉冲磁场的变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电磁波,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磁共振现象”。另外,科学家们将一个回旋运动时20世纪80年代,一个崭新的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MRI)出现了间称为质子的“驰豫时间”。
人体由各种器官及组织构成。因此,在磁共振的过程中,不同组织有不同强度的磁共振信号,以及不同的“驰豫时间”;另外,即使同一组织,在病理及生理状态下,磁共振信号强度及驰豫时间亦不相同。这些差异可由磁共振信号反映出来,这样便构成了磁共振成像而成为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再者,由于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状态下质子密度不同,因而通过MRI还能提供组织器官及病灶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生化等方面的信息。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在操作过程中,MRI不造成放射性损伤,还可以从任何方面作断层分析,因此MRI技术“异军突起”,在当代医学诊断中愈来愈显出它的特殊地位。MRI几乎可用于全身各处疾病的检查与诊断,如脑内、胸腔内、腹部、盆腔等。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医学影像学的巨大成就除了上面提到的CT及MRI以外,还有一种最新技术叫放射性核素发射计算机断层,简称为ECT。它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简称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简称SPECT)。ECT综合利用了核医学的示踪技术和CT的图像重建原理,兼有二者之长,既具备形象化显示活体生理和代谢功能的能力,又有分辨率高、能进行立体探测和断层显示的优势,是目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中的后起之秀。
近几年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一种比CT清晰1000倍的成像新技术,叫做离子微层析扫描,简称IMI。它是利用有丝加速器发射出细微的离子来,让这种离子束通过组织,再用特制的硅探测定出它通过该组织时损失了多少能量,而后再由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从不同角度显示该组织的结构或病变。科学家们相信,IMI甚至可以识别出早期癌细胞的变化,如果真是这样,将大大提高癌症早期的诊断率,挽救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