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2024-12-13 20:59: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
汉武帝时,因长年拓疆征战,卫青功高,为大将军,战时领兵,平时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位在三公上。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至武帝刘彻,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

东汉时,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

明初,仅徐达为大将军,统帅全国军队。徐达死后,废大将军一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回答2:

只是在两汉及三国时期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 大将军霍光,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西汉时,刘彻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后又设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大将军实为朝官领袖,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末年,大将军同样位在三公之上,(魏武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将军让绍)。

回答3:

不是啊,以刘邦的功狗说为例:
打猎靠的是指挥的猎人,而不是抢猎物的猎狗,所以萧何功在大小战共七十余 的曹参之上。
一般情况下,丞相都在大将军之上,即便是秦朝,功劳弥天的武安君白起还不是在丞相范雎之下,当然,传说,如果白起打下邯郸,可在范雎之上,那个谁谁就是利用这点说服范雎,再让范雎说服秦王撤军的。
但是,除非是五代十国那种乱世,还有霍光(武帝遗命之辅命大臣兼拥立之功(拥立刘询)),司马师、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那种特例,否则,大将军不可能位在三公之上。
而到了宋朝之后,中国彻底的重文轻武,大将军还会受歧视,像狄青,平定西夏,因功大被特准入枢密院,晚年受了不少气,最后感叹道:不就缺个文凭吗?遭一群小子这般欺负!明朝更搞笑,为防止武官作乱,统帅必须是文官,像最有名的三个抗清将领:熊秉文、孙承宗、袁崇焕,个个是进士。清朝会好一点,不过都差不多。
总之,正常情况下,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下。

回答4:

历来是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
军事力量在太祖、高祖阶段会得到重用和倚重,但天下一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削兵权,然后文官地位逐渐在武官地位之上,明清甚至是文官为主将或太监监军;杯酒释兵权是最著名的最直接的解释。
如武官比三公地位更高后,是动乱的根源。

回答5:

三公官职大,大将军只是武职,有实权。和平时代多数时候是三公大,战争时期、重武的时候大将军有时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