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么样做才能避免或预防学生出现厌学行为

2025-02-03 03:01: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材,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在培养的阶段性上,低年级班主任与其他各阶段的班主任不一样,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要多一份责任与爱心,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 一、亲之近之,体现爱心 1、常和学生打交道,亲之近之。孩子们刚入学时,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常常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如果班主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学习和生活的更大困难,这就需要班主任多和学生们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化除他们的顾虑,点名时不要仅仅叫一声名字,还可以用目光注视或说上一两句话,在路上遇到学生时,也要面带笑容,先一步和孩子们说话打招呼。 2、语言儿童化,柔和风趣。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讲究语言的柔和和风趣,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交流时蹲下身去,更需要儿童化的语言,使学生一听就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低年级的学生容易犯错,做老师的更不能用过激的语言斥责孩子的过失。 3、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里,班主任应主动和孩子们一起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谈谈心。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孩子们心中的紧张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规律,又有利于老师了解童心,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了解老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从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要做到真正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推行“互教”制度。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占了百分之七十,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因素增添了和家长沟通的难度,其实,办法还是有的,我们在班上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方法等,也可以收集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制成“班级亲情联系卡”,这样,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还可以和家长们建立起良好的互教制度,让学生感受到更真切的关爱,使之健康成长。 二、用爱心去尊重和爱护学生 1、在乎学生的“在乎”。孩子们的在乎需要尊重,需要呵护,他们在乎老师给予的一个微笑,在乎老师给予的一个发言的机会,在乎老师的一个奖励,一个改错的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爱的使者,用爱的心灵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需求,更能激动每一个学生,让初入学的他们产生更多的“在乎”,只有教师尊重和珍视孩子们的“在乎”,才能让学习变成孩子们最快乐的事,让他们的心空蔚蓝起来,这不是给予,而是对孩子的真诚奉献。 2、蹲下身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一般是不敢向老师借东西用的,就是借,很少有老师想要把东西亲自送到孩子手上,而当老师向学生借东西就不同了,孩子们都争先恐后亲自送上来的,可以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说,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吗?面对学生们那纯真的双眸,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蹲下身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真正的爱护学生。 3、犯错误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去尊重和爱护。当孩子犯了错误,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事,不能针对人。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错了,怎样做才能改正错误,而不应该说一些诸如:“你真笨”、“你差劲”之类贬低、嘲讽的话,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面镜子,他们会因老师的贬低批评而产生自卑心理。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1、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掌握学习常规。教学常规是维持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在一年级初入学时,孩子们常常不能安静下来,而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就需要教师去细心地引导他们。首先在开学初一周教育学生懂得铃声的意思,保证按时上课和下课;然后强调课堂纪律,针对低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高,爱插话的特点,适当运用批评和表扬教育引导学生,要专心听别人讲话,回答问题时要先想好了再举手;最后也要常开展一些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初入学的孩子对一切都新奇,有很高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及时抓住激发兴趣的有利机会,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孩子进入小学后,教师应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3、帮助学生慢慢养成健康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