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念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五、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六、马克思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