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高考过来人”表示,除非高考分数很不错,否则在填报志愿时总是会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我高考时的分数可以勉强上一所综合实力更强的大学,但是只能选择不太好的专业,所以我放弃了那所学校,选了现在的学校和专业。”小林今年大三,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决定是她自己在对比过城市、大学、专业之后做出的,父母也愿意遵循她的意愿,所以填报志愿时并未和父母意见不合。
已经本科毕业的小陈向记者回忆,她当年高考后填志愿则没这么顺利。2012年小陈参加高考,成绩不错,可以上一所省内的985大学,但是选专业时,她却“胳膊拧不过大腿”,听从父母的意见填报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我当时很想进入我们学校的金融专业学习,不过那是学校最好的专业,往年分数也比较高,爸妈怕我上不了,而且他们认为相对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后更好就业,就一定要让我学计算机。”
小陈表示,其实以她的分数,是可以搏一下金融专业的,而且,她并不喜欢计算机,在四年的大学时间里,多数时间她都觉得无趣又吃力,综合成绩并不是很好。如今研究生在读的她,坦言以后找工作相对会更容易,但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开心地工作。
实际上,更多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是学得开心与否,而是就业情况。2013年参加高考的小胡成绩被她形容为“有点尴尬”,上更好的大学比较悬,但上下一档的大学又有点“亏”,为了求稳,小胡选择了往年分数线远低于自己成绩的一所大学,并且报读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
如今大学毕业的小胡对于当年的这一决定显得很后悔:“父母没给我什么意见,只说让我自己决定,选喜欢的就好。可那时候我考虑得不够长远,没想到以后的就业问题。我虽然喜欢英语,但当时没有了解到,大部分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都不是非常满意。”
以兴趣为前提,结合就业情况少走弯路
由此看来,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似乎不管由父母决定或者孩子决定,都有可能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家庭期刊集团编审、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秘书长郑晨对此表示,所学专业并不能够决定孩子以后的人生,选专业和学校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的还是孩子自己的发展。
他认为,高考的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由于高中生对社会缺乏长远性和发展性的认识,对于兴趣和工作的认知容易混淆,需要父母对其进行指导。
“父母还是要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再结合就业情况、长远发展等来帮助孩子选专业。”郑晨指出,报志愿时父母若把握不好角色,今后可能会被孩子抱怨。若不顾孩子本人的兴趣,那么读书期间有可能出现自暴自弃不学习的情况;若只考虑兴趣,忽视了专业以后的发展,当小孩出现就业问题时,则可能抱怨父母没有做好指导。
当小孩的意愿和父母产生分歧时,如何解决?郑晨表示,为了小孩的长远发展,要让他们分清什么是兴趣什么是事业,尽管有的人以兴趣为事业发展得很好,但对于多数人来说,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市场需求来选择专业会少走很多弯路。“我见过一些孩子根据自己兴趣选了专业,但是读了之后发现和想象中不一样,之后又通过努力,转了专业。”
同时,郑晨表示,学什么专业并不能决定人生,许多学理科的学生对文学类很向往,通过自学或者读研,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家长总觉得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像学习的东西就浪费了,但就个人发展来说,是否从事本专业并不一定起决定性意义。”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父母与考生出现分歧怎么办
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考生与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如果考生不能理性的选择专业,与家长发生严重对立,该怎么化解矛盾,统一看法?怎样做考生的工作?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也是每年遇到的话题。
目前,由于考生时间紧张,缺少足够的时间了解院校和专业,同时考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大部分考生的高考志愿都由家长主导,这是一柄“双刃剑”。家长在替考生把关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甚至出现强加给考生的情况。有些考生拧不过家长选择了妥协,有些考生则和家长起了争执。当家长与考生意见不一致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1、考生意见为主,家长意见为辅
家长首先要明确一点,填报志愿过程中,考生才是主体,家长所做的职业规划是考生的职业规划,考生的职业规划当然是由考生来决定。目前,一般家长和考生在志愿填报上的矛盾集中在专业和地域的选择上。在地域选择上,家长通常希望考生能够就近上学,一方面容易照顾考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能够在就业上取得先机;而部分考生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到处走一走,在外面见识一下世界。在专业选择上,考生和家长都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家长更是把自己的职业与考生所学专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