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戏曲的词语

2024-11-25 15:56: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粉墨登场

拼音:[ fěn mò dēng chǎng ]

会议:化妆上台演 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粉墨:化妆品,这里指化装。

出处:明代张岱的《祭义伶文》:“汝生前;傅粉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浑;观者绝倒;听者喷饭。”

2、锣鼓喧天

拼音:[ luó gǔ xuān tiān ]

会议: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出处:元代尚仲贤的《单鞭夺槊》:“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赳赳威风武艺显。”

例句:大街小巷,~,人们正在庆祝我国奥运健儿的胜利。

3、余音绕梁

拼音:[ yú yīn rào liáng ]

会议: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句: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听众,真是~,三日不绝。

4、有板有眼

拼音:[ yǒu bǎn yǒu yǎn ]

含义: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出处:明代王骥德的《曲律》:“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例句:别看这小家伙年纪小,可唱起京戏来~,有一番功夫。

5、字正腔圆

拼音:[ zì zhèng qiāng yuán ]

会议:(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他的念白、唱腔都~,表演得声情并茂。

例句:由于缺乏~的基本功,把“父”字唱成了“夫”字,这样的演唱就不怎么完美了。

回答2:

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5、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6、行头: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7、没谱: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8、打下手:担任助手。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9、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0、叫板:比喻故意对着干。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1、不搭调:比喻说的不是一回事,两个事物配合不到一起。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回答3: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有板有眼::①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②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