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赫巴巴说过:心止,为神;心动,为人;心减慢,是玛司特。心加快,是疯颠者。
心止息,物质世界就消失。
物质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的心在动。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一说则不破,慧能大师一说,即破。
本来这个身体,这颗心,这个世界就不存在,空无一物。你如何拂拭尘埃?
后来慧能大师隐居数年之后,在一个大会上出现。
典故如下:
慧能大师走近一群人中间。有两个僧人在争论。远处,一展旗子在风中飘动。一个僧人说那是旗子在动,一个僧人坚持说那是风在动。他们争得很激烈,年轻一点的僧人说“是风在动,风是动因,旗是动果,没有风动,不会旗动,所以还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子动。别管谁因谁果,反正旗子在动。”
慧能大师,从旁边走过。对他们说,“即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是你们俩的心在动。”两个僧人听到惊呆了,一时说不出话。他们想问一下能大师为什么。可大师从他们身旁边走了过去。这个问题几千年了,也没有得到过大师的回应。人们都听说过这个典故,“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可是为什么啊?
今天那两个僧人的争辩之声从时空里回来了,大师的回应之声也跟着到来了。
大师说:“心外没有世界。无论幡动还是风动,都是你的念头在动。没有念头生动,没有物或动可感知。眼识不动不知有幡,身识不动不知有风,意识不动不知有动。如果没有这些识的存在,你连这‘幡’和‘风’的概念也不知道;如果没有心识辨别的标准,连‘动’和‘静’也没有。一切生动变化,都源于心;没有心,幡、风和动都不存在。所以,无论或不管你看到外在世界的什么在动,最终的真相是,心在动。没有心,没有动也没有静,没有心,连事物也不存在。心动生念,觉念成景,没有觉念,婆娑难成。”
你听懂大师在说什么了吗?他的意思是说,心的外面没有世界。不管是旗子在动还是风在动,那现象的本质是你的心念在动。没有念头生出变化,就没有可感知的事物或动与静的现象存在。眼的识用——那相应的念头如果不产生的话,你不知道有“旗子”存在;身识的受用——那相应的念头如果不产生的话,你不知道有“风”存在;如果没有心识动用念头产生它自己的标准,你连“动”或“静”这个概念也没有。心让“旗子”存在,心让“风”存在,心让“动”和“静”的现象概念存在——如果没有心呢?一切将不存在;如果心不动念呢?什么你也将感知不到。所以,是心生出了这一切。一切生动变化现象都源于心,没有心,事事不存。无论你观察到外在的世界什么在动,那最终的真相是,你的心念在动。没有心,“动”和“静”这两种现象都不存在;没有心连产生现象的事物也不存在。心动生了念头,心觉知到自己的念头产生了你看到的一切风景,如果没有这心的觉知和念头,就没有那婆娑世界。
四月的天外,风在吹动高杆上的旗子,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布幔在动,是仁者你自己的心在动。一切现象都是幻象——聪明的人——你了解“心”这小小的奥秘吗?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粗浅来解释就是:菩提、明镜都只是比喻,如果我们把比喻当作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就会沾染更多的困惑。
文学课代表
这是见到了真性的禅定境界,体会明白了真心和真性的事实真相,名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