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治国思想传统上认为是“依法治国”,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明确就提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死)时,汉朝都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后来汉武帝“举贤良”,赏识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初批判继承,发展了秦治国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权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逐渐巩固政治实践表明,秦王朝和汉初分别采用法家学说和黄老之道作为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和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的巩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董仲舒等儒者适应这一时期政治的需要,改造了儒家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秦:沿用战时法治。法家治国,但是融合诸子百家思想,不独尊,依旧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在治国思想上大多以法家为主。
汉初:黄老之术。这是以道家、法家为主的治国思想,清静无为,鼓励生产。
武帝时期:阳儒阴法。看似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依旧是法家治国。(武帝只不过是利用儒家来夺权罢了。真正的独尊儒术是在汉宣帝时期。)
秦是法家的严苛思想,汉初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是糅合各家的外儒内法思想。不过那家思想都一样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